首页 > 网络 > 网络热点

越上网越不爱生孩子?研究发现上网比不上网生育意愿降低约10.5%越上网越不爱生孩子?研究发现上网比不上网生育意愿降低约10.5%

0AT拜客生活常识网

结果显示,全面两孩政策显著提高了居民的生育意愿,但使用互联网的个体比不使用互联网的个体受全面两孩政策的影响较小,即互联网使用削弱了全面两孩政策对生育意愿的提升作用。0AT拜客生活常识网

研究进一步探究了互联网使用与实际生育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匹配2016年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的样本构建面板数据,使用2016年“个体互联网使用情况”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生育行为”进行回归。0AT拜客生活常识网

结果表明,给定其他变量的情况下,使用互联网的个体生孩子的概率比不使用互联网的个体低4.3%;在使用互联网的群体中,每周上网时间每增加1%,生孩子的概率降低1.7%。0AT拜客生活常识网

“恐育”信息影响生育0AT拜客生活常识网

互联网中较为常见的“生育焦虑”信息引发了研究者的关注。0AT拜客生活常识网

《互联网使用会影响居民生育意愿吗?》一文用“搜索指标”来代理互联网上相关信息的传播热度,通过爬虫技术获取了相应年份城市层面关于“丁克”“堕胎”“避孕”“人工流产”4个关键词的百度搜索指数。0AT拜客生活常识网

考虑到不同城市网民规模的不同,研究将获取的搜索指数除以城市互联网用户数以校正搜索指标,并分别用互联网使用对这4个搜索指数进行回归,再用各搜索指数对生育意愿进行回归。0AT拜客生活常识网

回归结果显示,互联网使用对4个搜索指数具有正向作用,可见个体的互联网使用促进了他们对丁克、堕胎、避孕和人工流产等生育负面话题的关注。各搜索指数对生育意愿都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说明互联网使用者会受到互联网上负面信息的影响而降低生育意愿。0AT拜客生活常识网

《上网为什么会影响个人生育意愿?》一文则将互联网与各类传统媒体进行了横向对比,以考察互联网对生育意愿的影响是否具有特殊性。0AT拜客生活常识网

该文数据来自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7 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CGSS2017)数据库,该调查开始于2003年,样本覆盖了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样本量大,涉及内容多,是公认的权威数据库。该文结合研究需求,最终保留7226个样本。0AT拜客生活常识网

研究选择报纸、杂志、电视、手机定制消息4种传统媒介与互联网进行比较,回归结果显示,使用报纸、杂志、电视、手机定制消息4种传统媒介对个人生育意 愿的影响都不具有统计显著性,只有上网的影响是显著为负的;即使把各种媒介都放在一起观察,也只有上网的影响显著。0AT拜客生活常识网

究其原因,作者分析道,上网在信息功能方面与传统媒介有根本的区别,那就是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和相对较弱的约束性,匿名发布的信息较多,并常常带有较强的个人情绪,各类观点鱼龙混杂,不乏前卫和时尚。互联网上的观点和信息常常传播快、流行广,对上网者产生不自觉的影响。这些特点使互联网传播能放大负面信息的影响力,比如在生育问题上,强化生育的成本和负担意识,进而对个人生育意愿产生消极影响。0AT拜客生活常识网

该文作者提出,要加强对互联网信息的合理监管,包括降低网络上充斥的生育焦虑信息对个人生育意愿的影响,多提供科学、权威的生育知识和相关信息,引导公民树立积极正确的生育观念;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构建新型婚育文化,尊重生育的社会价值,完善和落实各项生育支持政策,营造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从根本上提高人们的生育意愿。0AT拜客生活常识网

消费诱惑挤压生育0AT拜客生活常识网

两项研究还构建起了“网络消费”与“生育”的关系。0AT拜客生活常识网

《上网为什么会影响个人生育意愿?》一文中,作者提出了“消费替代机制”的假设,以探究上网对个人生育意愿的影响。0AT拜客生活常识网

对于“消费替代机制”,该文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定性方面,研究用受访者对CGSS2017问卷中“关于网上购物,您是否同意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购物,购物更加疯狂”的回答情况来反映其网络购物消费习惯;定量方面,用CGSS2017问卷中的“文化休闲娱乐支出(含旅游)占个人收入的比例”来反映消费状况。0AT拜客生活常识网

分析结果显示,用上述两个指标衡量,上网都产生了激发个人消费欲望、增加消费的作用。作者分析道,消费带来的满足一方面直接替代孩子的效用;另一方面加剧经济预算紧张,挤压可用于生育的资源,进而降低个人生育意愿。“消费替代机制”得到了验证。

相关阅读:

暂无相关信息
  • 网站地图 |
  •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