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上网越不爱生孩子?研究发现上网比不上网生育意愿降低约10.5%越上网越不爱生孩子?研究发现上网比不上网生育意愿降低约10.5%
该研究还进一步对比了不同目的的上网行为对个人生育意愿的影响。
由于该文CGSS2017数据中缺乏上网目的的指标,因此这一部分研究改用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8 Chinese Family Panel Studies,CFPS2018)数据进行实证检验。CFPS2018数据中将上网目的分为 5 种:学习、工作、社交、娱乐、商业活动(使用网银、网上购物等)。
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目的的上网行为对个人生育意愿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为学习、工作、社交目的上网对个人生育意愿没有显著影响,而为娱乐、商业活动目的上网则对个人生育意愿至少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具有负向影响。
对此,作者分析道,互联网娱乐具体内容很多,上网冲浪是主要形式之一。人们在上网冲浪中接受五花八门的信息,观念和行为不自觉地受到影响,生育观念的改变也在其中。购物、支付类上网行为标示着消费活动。互联网在方便购物的同时,也刺激消费欲望,增加消费支出,挤压生育预算,从而降低个人生育意愿。
对于“消费替代机制”,《互联网使用会影响居民生育意愿吗?》一文给出了类似结论,并更具体地提出了“效用替代机制”。
该文分析结果表明,业余生活上网时间越长,生育意愿就越低。上网时间每增加1%,个体的生育意愿降低1.69%;同时,上网社交与娱乐对生育意愿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
对此,作者提出,互联网通过提供低成本的网上社交和娱乐活动,部分替代了生儿育女所带来的效用满足,进而对居民生育意愿造成影响,此即“效用替代机制”。
基于研究结果,作者写道,我们认为政府应加强对居民的引导,使之不将精神世界和情感需求过多寄托于互联网、沉迷于虚拟世界的娱乐与社交,而将更多业余时间用于陪伴家人。
传统生育观念被削弱
网络是如何影响“传统生育观念”的?两篇论文均对此进行了研究分析。
《互联网使用会影响居民生育意愿吗?》一文作者提出,如果互联网使用者经常接触一些“前卫信息”,可能会削弱他们的传统生育观念,进而降低生育意愿。
为验证此种机制,研究运用CFPS2018问卷中的两个问题“你认为传宗接代的重要程度”和“希望要几个男孩”来构建两个被解释变量“传宗接代”和“养儿防老”以反映传统的生育观念,并分别用“互联网使用”对其进行回归,检验互联网使用是否影响传统生育观念。
结果显示,互联网使用者的“传宗接代”和“养儿防老”的观念更加薄弱,降低了其生育意愿。
《上网为什么会影响个人生育意愿?》则用受访者对CGSS2017问卷中“为了传宗接代,至少要生一个儿子”观点的认可程度来衡量“传宗接代”的传统生育观念,对CGSS2017问卷中“您是否同意家庭的幸福应该优先于个人的利益的说法”的认可程度来衡量“重视个人价值”的现代生育观念。
分析结果显示与上篇文章类似:上网显著削弱了个人“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上网也显著降低了个人对“家庭的幸福应该优先于个人的利益”的认可程度。
研究者写道,上网频率越高,个人越不认可为了传宗接代而多生育孩子的观点。 互联网冲击了传宗接代的传统生育文化,降低了个人生育意愿。上网让个人更多关注自身发展和需求,将更多的时间与资源用于满足自身而非家庭的效用,更多基于自身幸福和内心感受来考虑生育,进而降低个人生育意愿。由此可见,促进生育观念的改变是上网影响个人生育意愿的作用机制之一。
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加快落实提速降费等政策,有力地促进了信息技术发展和互联网普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9.5个小时,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6%。
《上网为什么会影响个人生育意愿?》一文作者提出,互联网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提高了信息搜寻效率,正在悄然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包括对人们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对此需要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