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错再错!损毁三件文物,陷入“去中”争议,台北故宫怎么了?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张若】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朝龙纹碗、清朝青花瓷盘在去年、今年先后被摔破。这是台北故宫有史以来第一次打破文物,但院长吴密察却下令封口、意图隐瞒。连日来,此事在岛内持续发酵,要求“行政院长”苏贞昌彻查、吴密察下台负责的呼声高涨,台北故宫近年来多次陷入“去中”争议也引发高度关注。
两年内打破3件文物
在岛内舆论的强大压力下,台北故宫10月28日下午说明称,3件毁损文物中明朝弘治年间的龙纹碗、清康熙款暗龙白里小黄瓷碗先后于去年2月、今年4月开箱时被发现损坏,而清乾隆青花花卉盘则是今年5月工作人员摔破的,“皆循程序调查,没有隐匿”。当天傍晚,受损文物照片终于公开,台媒称,“其中两件几近摔碎状态,触目惊心”。
国民党主席朱立伦称,此事震惊台湾社会与华人世界,是故宫迁台后从未发生的丑闻与严重疏失,若非有人向“立委”陈以信检举,民进党当局会隐瞒到何时?对此“世界级的大笑话”,“行政院”必须究责到底。民进党“立委”高嘉瑜质询时说,台北故宫文物第一次发生一年多内3件破损,按照其每20年清点一次的做法,至今经过3次清点,应该有记录或录像可追查,破损不可能自然发生,怎么会无法厘清责任归属?文史作家蔡登山疾呼台北故宫应公布库房到工作间的监视画面,“如何破了,真相自然清楚,有没有隐匿,也不是您院长一句话可以交代的”。资深演员李立群在抖音上气愤表示,“我从小到大第一次听说故宫里有东西被砸了!可见这个执政党,派去的人就不是专业的,我去管都不会让它砸了”。
中时电子报29日发表社论称,上述揣测显示出民间对民进党当局的信任度非常低。台北故宫自蒋介石时期就进行严格控管,以防止国宝被盗,首先国宝所在的库房进入程序相当严谨。负责器物、文献、书画等工作人员,都各有库房权限。任何人进入都有两道程序:一是刷卡的电子记录,一是自己签名的记录,可以互相比对。所以去年2月、今年4月破损的两件瓷器,若要追究责任,是可以查到的。其次,进库房有严格规定,就连台北故宫院长都没有单独进库房的权限,依规定要两个人一起进去,同时要有一个工人陪同,“谁动过什么文物,应可追查到。再不然3人对质总可以查清事实”。文章说,民众不能谅解的是:台北故宫文物历经万里运送,都得以保存无损,偏偏在承平时代,竟在一年多内连续损坏3件国宝,令人质疑民进党派任的吴密察缺乏专业,只会在意识形态上打转,若他这次不负起责任,难以令民众信服。
连“明朝”两个字都要回避
这么多中华文化瑰宝是如何到台湾的呢?1931年日本侵占东北,觊觎北京。为避免文物落入侵略者之手,故宫“文物大迁移”自1933年起秘密开始,在炮火硝烟下它们从北京到上海、到南京,后又辗转到四川、贵州,历时十几年,行程数万公里,却无一件损坏、无一件丢失,无数的人为之付出心血。抗战胜利后,这些宝物陆续运到南京。1948年底,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在即,这些南迁宝物中的精品又被分三批船运到了台湾。1965年11月,位于台北市郊外双溪的台北故宫落成,它占地1200亩,收藏了70万件珍贵文物。
民进党上台后大搞“去中国化”,台北故宫也遭殃。在陈水扁当政的2007年1月,“行政院”通过决议修正“故宫博物院组织条例”,将其中的宝物来自“北平故宫”与“中央博物院”等文字完全删除。2017年5月,台北故宫推出“明朝永乐皇帝瓷器”特展,但策展方却在媒体上称它为“东亚工艺美术的巅峰”。联合新闻网称,“为了回避‘明朝’两字煞费苦心,大中华历史被东亚一刀断,去中国意图一目了然”。
2019年,吴密察出任台北故宫院长。他现年66岁,2001年在陈水扁时期担任“文建会副主委”,2010年退休后参与“独派”大佬辜宽敏创办的“新台湾国策智库”。在吴密察的操弄下,台北故宫文物逐渐沦为民进党的政治工具。
10月18日,脸书“逆风的乌鸦”撰文称,台北故宫南院最可笑的是搞了一个名叫“一个道教皇帝对瓷器制作的影响”特展,令他哑然失笑,把明朝、嘉靖写出来很困难吗?“这不是困难,是心魔”。10月19日,台北故宫不少纪念品被发现制造地点标示“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民进党“立委”范云质询时,要求台北故宫要让纪念品达到百分之百的“台湾制造”。吴密察当场允诺,即日起会通过契约,要求纪念品厂商必须达到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