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美国计划从欧洲那里“割的肉”,远不止能源价格那么简单。
制造业方面,难以负担的能源价格迫使大量原本属于欧洲的制造业加速回流美国。
美国总统拜登前段时间签署的《削减通胀法案》更是通过不正当竞争手段扶持“美国制造”,“吸走”了大批“跑路”的欧洲企业。
经济方面,11月美联储连续第四次加息,欧洲经济濒临衰退。欧洲《现代外交》网站刊文称,美国政府就是欧洲财富外流的始作俑者。
种种困境交织下,欧洲好像终于坐不住了。
7日,欧盟方面明确表示,因美国政府的《通胀削减法案》破坏美欧之间“公平竞争”环境,欧盟已向美方发出书面警告,并将考虑采取报复性措施。
欧盟认为,该法案在电动汽车、可再生能源相关产品等领域带有歧视性要求,使欧洲产品难以在美国保持竞争力,破坏了贸易领域的公平竞争原则。
有欧盟委员表示:如果以目前的形式实施,该法案不仅可能给美国及其最密切的贸易伙伴造成经济损害,导致效率低下和市场扭曲,还可能引发一场有害的全球补贴竞赛,争夺绿色转型的关键技术和投入。
其实早在上个月底,在法国总统马克龙与德国总理朔尔茨在巴黎举行会谈时,就已经表达对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的担忧,认为该法案“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接下来可能会考虑对美国进行贸易报复,对美国掠夺欧盟的行为进行反击。

资料图
一些经济学家也警告,能源价格剧烈波动和供应链持续阻滞正威胁欧洲,可能导致欧洲开始“去工业化”。在美国较稳定的能源价格和政策支持吸引下,欧洲企业正把生产转移到美国。
换言之,不管哪条赛道,美国都是欧洲能源危机的“最大受益者”。
与此同时,欧美在俄乌冲突方面的统一战线也面临迅速瓦解的风险。因为共和党人大多不支持援乌,欧洲也担心共和党一旦赢得本次中期选举控制国会,可能会结束美国对乌克兰的关键支持。
当然,欧盟自己其实也已经拿不出钱了。欧盟曾承诺今年援助乌克兰90亿欧元,但8日声称,最后30亿欧元无法在今年年内到位。
不过美国那边,自己的算盘正打得响亮,一点不想吃亏。
本周有消息人士透露,白宫要求盟友不和俄罗斯来往,自己却在私下要求美国各大银行与俄罗斯“有战略意义的企业”继续保持业务往来,其中包括摩根大通以及花旗集团等银行业巨头,为了减少对俄制裁带来的不利影响。
3
同时,在俄乌冲突上美国开始筹划第二手准备,那就是往欧洲运送核武器。
据英国《卫报》报道,拜登政府此前提交给美国国会的2023财年国防预算文件显示,美国计划投入3.84亿美元,对位于英国、比利时、德国、意大利、荷兰和土耳其等6个北约成员国的核弹存储设施进行升级改造,使其具备部署B61—12型核弹的能力。
这种战术核弹原定明年春季交付,如今提前到今年12月运抵,预计在明年3、4月份部署完成,正式形成战斗力。
有分析认为,美国此举是为防止乌克兰输掉决战,想在最后关头将核武器作为筹码,与俄罗斯谈判。
只是最后受伤的,恐怕依然是欧洲。
虽然美国口口声声说加速部署与“当前乌克兰局势无关”,但在欧洲升级武器库无疑会给俄乌冲突火上浇油。
俄驻美大使阿纳托利·安东诺夫近日指出,“在局势紧张、风险激增的现阶段,核国家承担着防止局势升级的特殊责任。”
在非核国家境内部署此类核武,本身也违反了核不扩散条约,无疑会提升爆发动用此类核武之战争的风险。
一方面,此举加剧了欧洲乃至全球的“核扩散”风险。将使欧洲“核风险”进一步上升,给欧洲乃至全球战略安全与稳定、国际军控体系都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
但另一方面,对一些深陷俄乌冲突的北约国家来说,也是不得不对美国体现出极强的安全依赖,希望通过与美国实现“核共享”,提高自己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