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王丽萍:高风险区连续5天没有发现新增感染者降为低风险区,做这样的调整主要是基于第九版防控方案实践评估数据以及风险研判证据。也就是说,在核酸检测阳性人员及其密切接触者均能够快速隔离管控并及时转运的情况下,对于高风险区管控人员中连续5天没有发现新增感染者,表明高风险区在社区的传播已经基本阻断。为了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区域人员管控,二十条优化措施由原来的7天调整为5天,以更好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是您的第一个问题。
关于低风险区的概念,它指的是高风险区所在的县(市、区、旗)除去高风险区以外的地区划定为低风险区,对于低风险区我们实行“个人防护、避免聚集”的防控措施。低风险区的群众,要减少外出、不聚集、外出时要做好防护;主动配合区域风险人员排查、核酸检测等防疫工作;一旦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味觉嗅觉减退、鼻塞、流涕、结膜炎、肌痛、腹泻,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十大症状”以后,要及时主动的前往医疗机构就诊,及时地排查病毒感染。同时,倡导低风险区群众非必要不离开本区域,如果确需离开,离开所在城市须持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记者:我们近期注意到,有网民在网上表示他一连去了好几家医院,但是发热门诊都因为疫情原因停了,之前他也不知道。想问一下类似这样的问题,我们以后怎么解决?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发热门诊全天候开放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知道,发热门诊的功能之一就是甄别出发热患者或者有疑似症状的患者是否感染了新冠病毒。因此,发热门诊应设尽设、应开尽开是非常重要的。对此,我们多次发文,包括指导地方,在所有的二级以上医院都要设置发热门诊。同时,要公开发热门诊的地址、电话这些信息,让老百姓知道,如果我有疑似症状,能够就近到哪个发热门诊进行相应的诊疗服务。同时,我们还要求发热门诊要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一旦发现可疑患者要尽快鉴别,如果是阳性感染者,要迅速转到定点医院或者方舱医院进行隔离治疗,真正实现“四早”,也就是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发生疫情的地区,一是要求医疗机构要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不能够以疫情防控为由对发生疫情风险的医疗机构一关了之、一封了之,特别是像医疗机构的急诊、透析室、手术室、分娩室、重症监护室,这些重要的救治科室要做到“非必要不封控”,要保障患者的救治。二是加强信息公开,对疫情防控需要临时停诊的医疗机构的某些科室,要通过本地媒体以及医院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向社会公布,要让老百姓知道相关的停诊信息,应该说知道的越及时越具体越好。三是对确需有风险要封控的医疗机构以及相关科室,要强化应急处置的机制,及时开展环境消杀、风险排查等工作,以最快的速度排除感染风险,能够做到快封快解,达到解封条件后也要及时向社会公布,恢复相应的诊疗服务。
另外,我们要求各地要进一步充实和科学调度院前急救力量,科学设置120等急救电话和便民服务渠道,确保患者诉求能够及时得到回应和解决,最大可能减少因为疫情防控对医疗机构日常医疗服务的影响,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就医的需求。
记者:刚才也说到了,当前全国疫情形势仍然比较严峻复杂,我们也注意到,部分地区的新增感染者中,从社会面筛查出来的数量占到了一定比例,这是否与我们取消了“次密接”的管控措施有关?面对比较多的社会面筛查病例,如何更加精准高效的管控住疫情?
国家疾控局传防司二级巡视员胡翔:社会面的病例占比比较高,我们认为主要与两个方面原因有关:一是病毒特性。新冠病毒持续演变,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也演变出了很多亚分支,隐匿性更强,传播速度也更加快。如果我们的常态化监测预警措施落实不到位,往往发现疫情较晚,发现的时候就已经发生了广泛的社区传播,社会面感染者也多。二是对疫情的反应速度。在疫情发现初期,及时发现管控社会面的感染者、准确判定管控密切接触者、及时精确划定并公布风险区,这些都是抢占疫情防控先机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