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如何更加精准高效的管控住疫情,重点要做到3个“四”。第一个“四”是落实好“四早”,做好常态化监测预警,提升疫情监测的敏感度,同时加强对风险岗位从业人员、重点机构和重点人群的监测,切实做到风险人员的早发现和早管控。第二个“四”是要压实“四方责任”,全面落实属地、部门、单位、个人的四方责任,没有发生疫情的地方、部门和单位要落实落细各项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一旦发生疫情,要立即启动应急指挥体系,动员所有的防控力量,以快制快,同心抗疫,构筑全社会共同防控的战线。第三个“四”是要做到“四个统筹”,要对核酸检测力量、流调力量、隔离资源以及对流动人员的管理进行有效的统筹调配,合理利用防控资源,形成防控合力。
记者:二十条措施规定,结束闭环作业的高风险岗位人员由“7天集中隔离或7天居家隔离”调整为“5天居家健康监测”,请问目前对高风险岗位是否有明确的定义?另外,为了防范可能的风险,5天居家健康监测期间,哪些情况是可以出行的?需要一些什么样的手续和流程吗?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王丽萍:关于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在第九版防控方案里是有所提及,主要指的是从业过程中暴露及感染的风险比较高,主要包括哪些呢?首先就是与入境人员、物品包括进口冷链货物、环境直接接触的人员,比如跨境交通工具的司乘、保洁、维修等人员,口岸进口物品的搬运人员,以及海关、移民等管理部门直接接触入境人员和物品的一线工作人员,这是一大类。第二就是集中隔离场所的工作人员,这个风险也是很高。还有定点医疗机构和普通医疗机构发热门诊的医务人员等,这样一些人员就被定义为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要求这些岗位的从业人员在作业期间要闭环作业,严格落实个人防护和核酸检测,严防“破环”。
在结束闭环以后的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要求5天居家健康监测,在健康监测期间要求非必要不外出,如确实是因为有就医需求等需要外出的时候,需要向社区提出申请,经同意以后,做好个人防护,规范佩戴N95/KN95颗粒物防护口罩,但是不能前往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也不能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记者:二十条措施中提出,要制定各类医疗机构发生疫情和医务人员感染处置的方案,做好医务人员全员培训。我想问的问题是,经过三年抗疫,针对新冠病毒而言,院感防控的特点有了哪些变化?当前在病毒传播不断提速的情况下,院感的发生率是否也在增加?又该如何应对?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我们历来高度重视医院感染的防控工作,不断完善院感相应的防控制度,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们不断根据病毒变异和传播的特点,及时优化完善院感防控措施和相应技术指南,并加大培训力度。当前,随着病毒变异和传播速度的不断加快,特别是某些地方发生了社会面传播,也给院感防控工作带来更多挑战。因此,我们要尽更大的努力来防范和减少院感的发生和院感的风险。当前,我们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高度重视院感防控工作,杜绝麻痹松懈思想。作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加强行业管理和技术指导,作为医疗机构,要落实好有关医院感染防控的有关要求和工作规范,最大限度的预防院感发生。二是要合理安排医疗服务,特别是要减少人员聚集。现在很多医疗机构都能够通过预约诊疗、优化流程,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建立了很多医联体、医共体,发挥医联体、医共体的作用,同时也可以通过提供“互联网+医疗服务”等多种方式,合理分流患者,减少聚集。特别是在门诊、急诊要尽可能通过优化流程、预约诊疗,减少人员聚集和造成交叉感染的风险。三是做好个人防护。针对呼吸道病毒的传播,个人防护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医务人员,要做好专业防护,而作为患者和陪诊人员,在进入到医疗机构的时候,要规范佩戴口罩,保持安全距离,减少聚集。通过这些公共卫生的措施,来减少交叉感染。四是强化住院病区管理。实行不探视、非必要不陪护,尽最大可能减少从院外将疫情风险带入到院内,来保护好住院患者,防范住院患者的感染。这几个方面都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