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倒地,不能言语,半身动弹不得……近年来,我国脑卒中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约有3/4的患者不同程度丧失劳动力或生活不能自理,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负担。
10月29日是第16个“世界卒中日”,今年的主题是“警惕卒中症状,尽早识别救治”。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科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最有效的治疗是在发病6小时内开通闭塞血管,且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在时间窗内开展静脉溶栓治疗及血管内治疗(取栓)等是目前最有效的救治措施。
高血压60年突发中风
88岁王婆婆(化姓)最近经历了生死一线。10月8日早上7:30,她突然跌倒在地,双目上翻,说不出话,右侧肢体不能动,大小便失禁,家人发现后,急呼120将老人送至广东省人民医院急诊。
医生接诊后考虑脑血管病,遂安排老人进入卒中绿色通道,完善头、颈CTA,见脑动脉、颈动脉粥样硬化,左侧大脑中动脉M2段上干闭塞,未见脑出血。经与患者家属沟通,神经科介入团队为患者紧急施行血管内治疗(取栓)。
术后,王婆婆神志清,言语清晰,右侧肢体逐渐恢复知觉,能够简单活动,抢救成功。目前,她还在进一步康复治疗中。
为什么老年人容易发生中风?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科主任、主任医师张玉虎表示,主要还是和基础疾病有关,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房颤等常见的危险因素,存在动脉硬化、血栓形成等病理基础。
经询问病史,王婆婆有高血压病史60年,虽常年服药但血压控制不太稳定,收缩压最高时超过170mmHg。此外,她还有冠心病史20余年。
临床观察,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的上升与血压升高关系密切,血压越高,脑卒中风险越高。
发病6小时内开通血管
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科李昌茂副主任医师强调,卒中救治越早越好,发病的4.5小时内是治疗的黄金期,多数可以明显恢复,甚至完全恢复。在发病6小时之内可以考虑静脉溶栓、血管内取栓治疗(个别特殊患者可延长到24小时),如超过6小时,很多患者只能药物治疗,预后会差很多。
这是因为,大脑不能耐受缺血,发生卒中后,每分钟大约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脑组织及其所支配的运动、语言、认知及情感等多个功能也将同步逐渐丧失,生命也随之逐渐消逝。
那么,如何快速识别脑卒中?2021年7月,中国卒中学会在第七次学术年会期间更新发布了识别卒中早期症状的“BE FAST口诀”:
“B”——Balance是指平衡,平衡或协调能力丧失,突然出现行走困难;
“E”——Eyes是指眼睛,突发的视力变化,视物困难;
“F”——Face是指面部,面部不对称,口角歪斜;
“A”——Arms是指手臂,手臂突然无力感或麻木感,通常出现在身体一侧;
“S”——Speech是指语言,说话含糊、不能理解别人的语言;
“T”——Time是指时间。当发现有人出现卒中疑似症状,家属或现场人员应立即拨打120,帮助患者寻求医疗救助。
控制危险因素防卒中
尽管卒中发病急,但大量临床研究和实践证明,脑卒中可防可治。早期积极控制脑卒中危险因素,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可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复发率。
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科何池忠副主任医师指出,脑卒中是由生活方式、环境、遗传等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疾病。对临床卒中病人进行病史追溯,中风之前多存在血压高、抽烟、酗酒,或是父母有“三高”、曾经发生过中风,或是自身患有多年房颤的,如果及早对这部分危险因素进行控制,延缓血管动脉硬化的进程,就能有效降低中风的发生风险。
预防卒中发生,要以“健康四大基石”为重点,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建议健康成人每周至少有3-4次,每次至少持续40分钟的中等或以上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或其他有氧运动等。老年人、脑卒中高危人群在运动锻炼之前,最好能在康复科咨询专科医生,制订个体化的运动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