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微之厥阴头痛案:陈博士按,中医所谓之“厥阴头痛”,多指头顶痛同时伴有干呕吐涎胸满等症。中医古文献《兰室秘藏•头痛门》有记载“厥阴头项痛,或吐痰沫,厥冷,其脉浮缓,吴茱萸汤主之。”而《伤寒论·厥阴篇》中也有记载∶"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这里专门介绍一个吴茱萸汤治疗厥阴头痛的案例,并附上案例分析,供有心的同道或者中医爱好者参考;该案例来自名中医宋鹭冰教授;案例:康某,女,50岁,铁路职工,初诊日期∶1978年6月12日;自诉三年来,头昏头痛,尤以前额和头顶为甚,痛剧时,呕恶频作,痰涎上涌,短气,胃脘胀痛,喜温喜按,曾查脑电图、脑血流图均无异常发现,后内服祛风止痛、养血通络等中药一百余剂未效,右眼白珠发红8年,且无痛痒,大小便正常,舌质红、舌苔薄白、脉象沉弦。辨证为肝胃虚寒、浊饮上犯。治以温肝和脾,降浊止呕,处方吴茱萸汤加味;处方:吴茱萸、太子参、大枣、生姜、黄连、法半夏;6月21日二诊∶服上方三剂后,头顶痛、呕恶均止,胃脘胀痛减轻,但仍前额昏闷,右肩胛和右肘关节疼痛,倦怠乏力,口淡腻不思饮食。舌质红、舌苔薄白。大小便正常。脉象弦缓。此肝胃阴寒减退,太阴脾湿未能正常转输,故湿邪上逆则前额闷重,走窜筋络则关节痛。仍用吴茱萸汤加祛湿通络之品治之,更加积术以开胃消痞,少用黄连以为反佐,所以防拒格呕逆之弊也;处方:太子参、吴萸、法半夏、大枣、藿香、炒枳实、白术、秦艽、黄连、钩藤;四剂后,各证均减,后以调胃和中数剂大安。厥阴之脉与督脉会于巅顶,肝寒冲胃,挟胃中浊饮上犯,此头痛呕吐涎沫之所由作也。吴茱萸汤气辛味厚,所以压抑胃中浊痰寒水,不使之升而使之降,故能呕吐止而头痛消除。二诊时,前方去生姜之辛散合枳术丸消痞开胃,余药祛湿通络,随宜施用,故胃脘闷胀、关节痛因亦消失,右眼白珠发红8年未退,亦由于中焦浊阴上逼而并非实火所致,浊饮下趋,则眼中之发红亦即随愈。免责声明:文中如有涉及到治疗或者保健方法仅供参考,若有朋友需要使用,请咨询专业医师后使用,本人不承担相关责任。本人在微信群和朋友圈及其他渠道所发相关帖子欢迎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