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心率高到多少要控制?如何用药?专家共识给出正确答案
虽然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了,但我国成年人高血压的患病率却仍然处于上升阶段,而且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晰,结合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来推算,在我国每3到4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高血压患者,对于高血压患者,想要减少血压升高带来的健康危害,控制好血压当然是首要的重点,但在控制好血压的同时,高血压患者还应该注意自身的心率监测,并结合实际情况,做好心率的积极控制。
在2021年4月初,我国发布了《中国高血压患者心率管理多学科专家共识》,在该共识中,对高血压患者心率管理的切入点,药物治疗选择,以及高血压伴随不同特殊疾病的心率管理,进行了明确的阐述,结合专家共识的相关内容,今天就来为大家介绍下高血压患者心率控制的那些事儿。
高血压患者为什么要注意心率控制
心率的变化与高血压问题息息相关。从发病原因上来说,有很大一部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都是由于交感神经过度激活,而逐渐影响身体的各方面血压生理机制,从而导致持续高血压的问题,而交感神经的过度激活,带来的另一个现象就是心率加快的问题,因此,心率的加快,与血压的升高也可以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我国的一项队列研究中,纳入3.1万名血压正常的参与者,将心率由低到高分为三组,随访3.53年的时间后发现,心率每增加10次/分,新发高血压的风险就会增加8%,因此,对于注意心率的积极控制,对于预防高血压,降低新发高血压风险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对于已有高血压问题的朋友来说,心率的增加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增加,也呈正相关性。在专家共识中汇总了14项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与心血管时间或死亡率关系的研究,其中13项研究结果显示心率的增加,会增加不良后果的发生率,在这方面,国内外真实世界的研究结果都得出了基本类似的结论。因此,之所以要强调高血压患者要积极控制心率,主要还为了减少心率升高带来额外心血管风险,如果既控制了血压,又合理控制了心率,就能够更好的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心率升高的原因有哪些?
导致心率升高的原因有很多,生理性的原因可能包括运动,体位改变,焦虑情绪,激动情绪,妊娠,饮酒,喝茶,喝咖啡,吸烟等情况,都可能会引起生理性的心率加快,当然对于这些原因也要区分对待,运动锻炼带来的心率加快,通常在静息状态下就会恢复,而且有正向的作用,而不良情绪,吸烟饮酒等导致的心率加快,则往往会出现持续影响,最终影响血压和心血管的健康。
除了生理性原因以外,一些相关的疾病影响,如贫血、炎症导致的感染或疼痛、甲亢、低血糖或低血压,嗜铬细胞瘤、肺栓塞、慢性肺阻病等问题,以及多种心血管疾病,都会导致心率加快的问题,对于这种疾病问题导致的心率加快情况,也应注意积极控制相关疾病和心率。
药物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有多种药物都有可能导致心率的升高,一些药物比如阿托品,苯丙胺等,能够阻断副交感神经活性,相对激活交感神经,就会引起心率的加快;而拟交感神经药物肾上腺素,麻黄素等,激活交感神经,也可以导致心动过速;一些抗抑郁药物,如丙咪嗪,阿米替林等,还有其他一些药物如短效的地平类降压药(硝苯地平)等,也都会有导致心率加快的不良反应风险,都值得注意。
高血压患者心率超过多少该控制?
通常情况下,一般定义窦性心律在60到100次/分钟之间都属于正常的心率,但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如果仅仅把心率控制到100次/分以下还是远远不够的。相关研究发现,心率在60~79次/分的高血压患者,平均血压最低,血压达标率也最高。因此,目前临床上认为静息心率超过每分钟80次,则可能处于交感神经过度激活的状态,欧洲的相关指南中,认为高血压患者的心率干预切入点为80~85次/分,而在我国的新版专家共识提出,每分钟80次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就应该注意加强心率控制了,如果在静息状态下多次测量心率,均超过每分钟75次,则可视为心率过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