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确诊超千例,新形势下如何做好防护?卫健委新版指南来了
在此次修订的新指南中,重点职业人群主要包括了三类:
一是境外输入和污染传播高风险岗位,比如境外冷链食品,交通运输相关的海关工作人员,保洁员,搬运员,司机等岗位,要求工作期间应全程佩戴颗粒物防护口罩,防范病毒经物品、环境、人员传播的风险。
第二类重点职业人群是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不但包括了医护人员,也包括潜在接触污染物的保洁员,护工,化验室工作人员,水暖工等,要求工作中全程佩戴颗粒物防护口罩,而医院的保安、导医等建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更高级别的口罩。
第三类是公共场所服务人员,比如乘务员、警察、快递员等,工作期间要求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更高级别的口罩。
在指南中对口罩的正确使用,储存和清洁也做出了指导。指南指出,佩戴口罩应确保口罩盖住口鼻和下巴,鼻夹压实,当口罩出现脏污、变形、损坏、异味时应及时更换,每个口罩累计佩戴时间不应超过8小时,在跨区域公共交通工具上或医院环境使用过的口罩,不建议重复使用;需重复使用的口罩不使用时,应悬挂于通风、干燥、清洁处,佩戴口罩如出现憋闷气短等不适,应立即前往空旷通风处摘口罩,外出时要携带备用口罩,存放在原包装或洁净的存放袋中,避免挤压变形,废弃口罩应作为其他垃圾处理。
除了上述注意事项外,在新指南和新指引中,对于重点单位,重点场所等也进行了扩充和详细的防护指引要求,篇幅有限在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总而言之,在新的疫情形势下,我们对于疫情防控的警惕性应该长期保持,积极接种疫苗的同时,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安全距离,减少前往人员密集场所,少聚集,注意减少病毒从人、物品、环境形成传播感染的风险,都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