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指南指导下的甲状腺癌术后TSH抑制治疗“实战”病例来了
小谢说:
甲状腺切除术后TSH水平与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的复发、转移和癌症相关死亡相关,尤其是在高危DTC患者中,这种关联性更加明确,因此TSH抑制治疗,即术后(特别是全切除或近全切除术后)应用甲状腺激素将 TSH抑制在正常低值或低于正常下限,目前被认为是甲状腺癌术后的干预手段[1]。这样不仅补充了 DTC 病人所缺乏的甲状腺激素,而且抑制了DTC细胞的生长。
因此,TSH抑制治疗是大部分甲状腺癌患者术后绕不开的话题,那么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如何进行TSH抑制治疗?TSH的目标值应该设为多少?目标值是否一成不变?

让我们先看一则病例:
患者,女,70 岁,以“甲状腺癌术后4月,心悸、多汗1月”为主诉就诊(详细见表1)。

目前普遍认为TSH抑制治疗主要应用于复发高风险人群,在复发中低风险人群中TSH抑制治疗的证据有限。那么问题来了,哪些人群是复发高风险人群,哪些是复发低风险人群呢?
初评估:初次风险评估决定初次治疗目标
根据《中国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1],并结合我国2012版相关指南和2015版美国甲状腺学会(ATA)指南,都将初始复发危险度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表 2),并根据初始复发危险度分层初步制定后续治疗和随访方案。

上述病例中患者仅进行了一侧甲状腺切除,一般为低风险人群的手术方式,所以上述患者为低危组。
初治目标要权衡风险和获益,遵循个体化原则
那么,TSH抑制治疗的目标是多少?
不管是美国ATA指南还是我国的专家共识均建议初次治疗后(术后1年内)在复发高风险人群中将TSH目标值设定为0.1mU/L;复发风险低危且疗效满意者,TSH抑制于正常低值、甚至正常范围内也可接受(表3)。

TSH 抑制治疗既要降低 DTC的复发率、转移发生率和肿瘤特异性病死率,又要减少外源性亚临床甲状腺毒症导致的副反应。对于TSH抑制治疗副反应风险较高者(心脏病、高龄、绝经后妇女等),应制定个体化的TSH抑制目标,平衡TSH抑制治疗的获益与副反应风险,将TSH抑制至接近达标的最大可耐受程度,并予以动态评估,同时预防和治疗心血管和骨骼系统的相应病变[2]。
上述病例中患者为单叶甲状腺切除的低风险患者,TSH初治目标可为0.5-2mU/L,因此患者目前的治疗是达标的,但是患者为绝经高龄女性,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史,并且出现了心悸不适,事实上是可以减少左甲状腺素钠的剂量的。
目标并非一成不变,需动态评估调整治疗目标
是不是初始TSH治疗目标设置后,之后就一直沿用这个目标值了呢?
TSH抑制治疗首选左甲状腺素钠,开始治疗时,需4-6周检测TSH结果,以确定TSH维持于目标范围。但是TSH抑制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国2020版共识和2015ATA指南均强调动态复发危险度分层,并将对治疗的反应性分为“疗效满意”、“生化疗效不佳”、“结构性疗效不佳”、“疗效不确切”4种(表4),并依据动态评估的结果调整随访频率和TSH控制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