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好玩的地方,适合年轻人玩
在一定程度上,年轻人拜佛其实是在用这一仪式性行为肯定自己。
永恒的寺庙,流动的信众
其实除了拜佛,近年来年轻人没少搞封建迷信,前有陶白白星座运势每周都会冲上热搜,其建议被年轻人奉为下一周生活的指导,后有MBTI人格测试风靡亚洲,成为和血型一样重要的相亲标准。转锦鲤、转钮祜禄氏甄嬛、换金钱豹的头像来祈求暴富等祈福方式隔一阵子就会上新玩法,转战寺庙不过是这些“电子巫术”的加强线下版。
聪明的现代人为什么识破迷信行为的谬误后,还会继续对这些无望之事怀抱希望呢?
其实,年轻人未必愿意相信自己是在重蹈覆辙地表演滑稽的动作、念叨不起作用的庄严话语。
首先,迷信行为的谬误并不容易被识破,失败也不明显,许愿产生的结果多半会在隔了或长或短的时间之后真的产生出来。如果失败了,也会有很多方式将这个灵验的神话继续下去,求姻缘反而分手了是认清错误,修正姻缘;刚出寺庙就摔一跤,是挡了大灾;请法物却被骗是积累功德了。
△热评一位说的是:“应该是替你挡了大灾”
与此同时,神佛保佑的安慰剂效应会激发人实现愿望的自信,而偶然的愿望实现会再次加强寺庙的灵验性,形成良性循环。
△明星白敬亭脱单后,网友纷纷求买他的同款桃花手串
其次,迷信行为经过发展,早已穿上了科学的外衣,带有很大的迷惑性。佛学和科学关系问题的讨论在清末就开始了,二者都起源于对世界的深入观察,在某些根本性规律上的洞察很可能达到殊途同归,比如佛教典籍中对太阳方位、昼夜、月之圆缺的解释与现代科学的发现呈现高度一致性。
如今寺庙中更是招揽了大批具备现代知识的人才,用心理学、物理学等武装佛学经典,加之念经、打坐、冥想等修行确实能起到净化人心等效果,于是,人们更加愿意相信拜佛能带来积极影响。
最后,人有强烈的追求因果关系的心理倾向,即使是一个错误的解释也能够消减人们心目中的不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