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大地艺术节儒溪村艺术分区介绍
广东大地艺术节主会场西樵镇的176平方公里地域中,艺术节遵循“样本的多样性、文化特征的代表性、选址区域的发展性”3个主要指标,作为选址的判断和依据,对艺术家和艺术项目进行有机选择与分配,梳理划分为“一山一湖之山湖对望、一岛一墟之江岸相守、三村一园之村田辉映”共三大组团以及“西樵山、听音湖、平沙岛、太平墟、松塘村、儒溪村、凰岗村、渔耕粤韵”8个艺术分区。
广东大地艺术节—— 儒溪村:
西樵山下纵横交织的河涌水网,古称樵湖十八曲,得名于明代理学家湛若水,如今则统称为官山水道。其中的精华一段便是樵山水道,也是桑园围水脉的主流之一。它的流经之处,坐落着一个800多年的古村——儒溪村。儒溪的名字,来源于建国初期儒村与田溪等村的联并,其中儒村因村前建有“儒林首第”的牌坊而获名,以拱桥为界,东北面为上儒,西南面为下儒。
【桑园围里水脉之村】
临近大江大河,有充沛水源的珠江三角洲无疑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好位置。但光有水还不够,珠三角水流环境复杂,既要防止江水的洪涝,又要预防海潮的顶灌,不然一年到头的田地收成全泡在水里了。于是,长期生活在珠三角的人们不得不在各河沿岸、频海沙坦的周围筑造堤围。
身处西江、北江沿岸的南海人也早在宋朝开始小范围建堤围。直到明清,随着筑堤和围垦的规模变大,许多小围堤变成大围堤,逐渐形成了如今著名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桑园围。
桑园围经历前后近千年的加固,现已形成了基围、河涌、窦闸三位一体的灌溉工程。南海儒溪人也在桑园围的守护下,开始围垦造田发展农业,并且利用水路连接外界。
【永平墟市茶楼酒肆】
如今的河涌俨然成为水乡标志性景观。但在上世纪60年代,有涌意味着有水运,货物能在此发生流通、交易。儒溪村的永平古墟市就是依水而建的。
现在村里的永平墟市已经看不到赶集的热闹景象。但在老一辈儒溪人的眼里,这里是往日繁华兴盛的象征。曾经的墟市酒楼茶肆繁闹,车水马龙叫卖声不绝,两旁的米行、布行、桑市、鱼市货物堆积如山。墟市内最具有名气的要属泰昌行油米店。泰昌行主要经营酒米杂货。
【青砖黛瓦岭南古风】
游走在儒溪的街头巷尾,仍随处可见古井、古榕、古祠堂、古炮楼、青石板路等古迹。还有世世代代相传的儒溪八景:儒林首第、三元榕荫、岗背敲经、拱桥晚望、云龙反照、石狮沐浴、四甲松涛、方井流香。如今仍留存的只有儒林首第、三元榕荫、拱桥晚望、方井流香四个景色的遗迹。
·儒林首第
位于现在儒溪村赵家炮楼西面,是古时进入儒村的第一道门楼。因儒村旧时有“儒林”之誉,故称儒林首第。可见当时儒村乡民崇文尚礼的风气正盛。
·三元榕荫
儒溪村内有一座三元庙,供奉“天、地、水”三官,是当地村民祈求天官赐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一间民间庙宇。三元庙四周砌有石基,榕树林立,枝繁叶茂,每到酷暑,来往的村民纷纷在榕树荫下乘凉,聊聊家常,故把此景称为三元榕荫。
·拱桥晚望
拱桥坐落于永平古市的西入口处,此处一条小河涌把儒村一分为二,东北面为上儒,西南面为下儒。因为此桥用碎石堆砌成拱形,横跨在河涌两岸,故称“拱桥”。
儒溪拱桥是南海区不可移动文物。每当黄昏日落时,站在拱桥顶端,看着村民从田地里回来坐在家门口的石凳上休憩,小孩在板石路上追逐嬉戏,晚霞映照在河涌的水面上,这番景象能让烦躁的心情马上平复,只顾着享受眼前的水乡平静之美。
·方井流香
方井位于下儒方井村中心,井口呈正方形。镶嵌在方井四周的是红米石,其产于西樵山的红褐色粗面岩。明嘉靖四年,巡按两广御史屠应坤上奏朝廷,严禁开采西樵山石,红米石使用才逐渐减少。几百年来,井台护石历经磨损,井水却甘甜依旧。听村民回忆,村里遇大旱之年,四周河涌和水井均已干涸见底,唯独方井仍泉水不断,解决了村民的用水之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