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月入30万到失业讨薪,核酸产业人员极速从月入30万到失业讨薪,核酸产业人员极速“过山车”
核酸检测、采样确实不是一门轻松的工作。一位上海的核酸检测员称核酸常态化后,他们每小时有40元工资,每天需要工作8小时,甚至更多。这样下来基本上一个月会有1-2万的收入,“月入10万的不多”。
他曾经看到过一条价格高到惊人的招聘广告。在上海某区的一个高速路口,900元/时。条件是不管吃不管住,要干12个小时起。这样算下来,一个月能有近30万。
“听上去诱人,但只有做过才知道,你要不停采集、抬放,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不透气,一天下来衣服可能湿透了。做一两天图个新鲜还行,一个月每天12个小时以上,谁都受不了。”上海的这位核酸检测员告诉Tech星球,“3个小时就不行了,热够呛”。
生产核酸亭也并不像想象中赚钱。
过去两年,王鑫每个月都能接到来自全国的订单,一个月至少能卖出20-30台。尤其是去年,在10月之前,核酸亭一直是爆单的状态。
对王鑫来说,核酸亭只是在移动岗亭的基础上加装医用专业设备。他告诉Tech星球,市面上几乎没有因为核酸亭而设立的工厂,多半是和他一样移动板房、移动亭的工厂在改造生产。“核酸亭本身都不算特别大的产品系列,大部分也不会专门做。”
而没有人愿意为了生产核酸亭而放弃原有业务,还是因为核酸亭并不是个高利润的买卖。
尽管一个核酸亭的售价能达到至少2-3万,但王鑫透露他的利润只有10%左右。没有特别的渠道很难接到大订单,采购量少的时候,利润甚至还不到10%。
相比采样检测,中游试剂生产商们的利润则更高。2021年明德生物仅靠生产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试剂盒实现营业收入约20.22亿元,约占公司2021年度总营收的71.46%。
仅从收入上来看,和金域医学这样的核酸检测公司显然不能比,但其净利润接近50%。而迪安诊断、金域医学这两家知名的核酸检测机构,从2020年开始净利润逐年攀升,在去年前三季度净利润接近20%。
大批人员离场,一批检测机构将破产
一位核酸检测行业人士告诉Tech星球,他并不认为2023年机构会大规模倒闭,因为大部分核酸检测机构都不只有一种业务。
新冠疫情爆发之前,金域医学作为第三方医学实验室,主营业务是向下游的各类医疗机构(包括医院、妇幼保健院、卫生院等)提供医学检验及病理诊断外包服务。从业务结构看,金域医学的核心业务为医学诊断服务,其收入占比常年达到90%以上。
但收入下降几乎已经成为必然。另一个隐藏的忧患是,高额的应收账款很可能将核酸检测企业拖入财务危机,核酸检测需求的断崖式下跌,很可能让那些业务单一的第三方核酸检测机构很可能就此破产。
事实上,核酸检测机构破产的现象已经出现。
不久前,一名男子向北京房山劳动仲裁委员会提交申请,“控告其公司拖欠工资6.26万元”,得到的回复是“公司目前无财产可供执行”。
被控告的公司叫朴石医学,根据天眼查显示其成立时间为2020年11月20日,已于2022年6月被吊销执照。北京市房山劳动仲裁委员会信息显示,朴石医学目前已濒临破产。在天眼查APP上,朴石医学的状态为“撤销”。
背靠疫情红利,过去3年,新成立的医学检验公司近20000家。这其中能够活下来的除去金域医学这样的上市企业,估计所剩无几。
那些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核酸亭生产企业,可能是为数不多的幸存者。
王鑫告诉Tech星球,生产一间核酸亭需要采购新风系统、消毒系统、对讲机以及空调等设备。“生产其实只能赚个组装费,很多设备采购原价就很贵”,王鑫解释道。
也正是因为核酸亭的生产成本高,王鑫一般不留库存。“一间就要压款一万多,垫资量挺大的”,王鑫告Tech星球。虽然核酸亭一度供不应求,但王鑫透露,核酸亭一直也只占工厂20%的业务量。
不够丰厚的利润和谨慎的经营方式,让王鑫逃过一劫。王鑫告诉Tech星球,身边像他这样的工厂老板不是少数,正是因为没有放弃主业,他们现在还能轻松脱身,不至于破产倒闭。
不过,此前招来的大批核酸检测员工不可避免得要离开了。Tech星球联系的多位核酸检测员已经离开。一位核酸检测员工称,目前正在准备专升本考试,他希望回到学校重新进修。另一位检测员则提前回家过年了。这些人嗅着红利而来,因为红利消失而散去,他们需要找到新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