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可能有11种类型
研究揭示肥胖可能有11种不同类型,每种由独特生物机制驱动,精准治疗和预防策略将因此更具针对性。
肥胖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过去,世界卫生组织通过体重指数(BMI)定义肥胖,关注的是体重与身高的比例以及过量脂肪对健康的威胁。但仅仅依靠BMI似乎远远不够。Akl Fahed在马萨诸塞州剑桥的布罗德研究所指出:“肥胖不仅是体型或体重指数的问题,而是背后生物机制如何影响健康风险。”他和团队的研究发现,肥胖可能以多达11种不同形式存在,每种都由独特的生物路径驱动。
为了揭开肥胖的多样性,研究团队对全球超200万名肥胖者的基因组进行了广泛关联分析,探索基因与体重指数、腰围、腰臀比等指标的关系。他们发现了743个与肥胖相关的基因区域,其中86个是首次报道。这些基因影响的不仅是脂肪堆积,还有胰岛素分泌、免疫系统调控、食欲激素控制和脂质代谢等过程。最终,研究将这些基因归纳为11个“内表型”,每种代表一种独特的生物机制。不同于互斥的“亚型”,一个人可能同时受到多种内表型的不同程度影响。
以李女士为例,她体重超标但从未出现心血管问题,属于“代谢健康肥胖”类型。而她的朋友张先生却因肥胖导致血糖失控,可能属于“代谢不健康肥胖”类型。研究还发现,11种内表型中有6种与胰岛素调节相关,另有类型涉及免疫失调或食欲控制。这意味着,传统的“一刀切”减肥方法可能对某些人无效,比如像Ozempic这样的GLP-1药物对部分肥胖者不起作用,正因为它们未能针对特定的生理问题。
研究团队利用马萨诸塞州总医院布里格姆生物库的4.8万名独立数据进一步验证了这些内表型。Frank Greenway在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表示:“肥胖显然有多种形式,这解释了为何有些人用药物减肥无效。”他认为,了解肥胖的多样性将为更精准的治疗铺平道路。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Laura Gray也指出,识别不同肥胖类型能让我们设计更个性化的干预措施,比如针对胰岛素相关类型的饮食调整,或针对食欲控制失调的心理干预。
研究还引发了新的思考。Min Seo Kim在布罗德研究所提到,过去将肥胖视为单一疾病的研究可能需要重新解读,因为基因与生活方式的交互作用因内表型不同而异。未来,研究方法或将因此改变。更重要的是,11种内表型可能只是冰山一角。Gray认为,随着基因数据集的扩大和研究的深入,更多内表型可能浮出水面。然而,德国吕贝克大学的Henriette Kirchner提醒,内表型分类需进一步细化才能真正应用于临床。她期待更多研究验证这些发现,以确保其实际价值。
这项研究颠覆了我们对肥胖的认知。想象一位医生不再简单建议“少吃多动”,而是根据患者的基因和生物特征,量身定制治疗方案。无论是调整饮食、优化药物,还是设计预防策略,了解肥胖的11种面孔都将让健康管理更精准、更有效。未来,随着基因研究的推进,肥胖的秘密或许会进一步揭开,为数百万人带来更健康的生活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