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病毒或与精神分裂症有关
研究发现丙型肝炎病毒与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相关,病毒痕迹出现在大脑保护层中,可能影响精神健康。
一项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领导的研究揭示,病毒可能在精神健康问题中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丙型肝炎病毒(HCV)与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的关联。长期以来,科学家注意到某些病毒感染与精神疾病之间的联系,但直接证据始终匮乏。这项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
研究人员从斯坦利医学研究所的脑组织库中获取了样本,分析了患有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重性抑郁症以及健康对照组的死后脑组织。他们将目光锁定在脉络丛上,这是一个由毛细血管和结缔组织构成的网络,负责生成脑脊液。脑脊液包裹着大脑和脊髓,起到缓冲冲击、清除代谢废物和调节分子交换的作用。由于脉络丛是病毒的常见目标,且此前研究在大脑本身中很少发现病毒痕迹,研究团队认为这里是探寻病毒的理想地点。
通过Twist综合病毒研究小组的测序技术,研究人员能够检测3000多种人类样本中的病毒。他们在脉络丛中发现了13种不同病毒的痕迹,尤其是在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样本中,病毒出现频率更高。其中,丙型肝炎病毒显示出与这两种疾病的显著统计关联,成为研究的重点。
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发现,研究团队转向TriNetX数据库,分析了2.85亿患者的健康记录。结果令人惊讶:3.5%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3.9%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携带丙型肝炎病毒,远高于重性抑郁症患者的1.8%和健康对照组的0.5%。这一差距表明,丙型肝炎病毒可能在某些精神疾病中扮演了特殊角色。
有趣的是,研究人员还检查了海马体样本,这是大脑中负责学习、记忆和情感的区域。然而,即使脉络丛中检测到病毒,海马体依然“干净”,显示出大脑保护层的有效屏障作用。尽管如此,脉络丛中存在丙型肝炎病毒的患者,其海马体的基因表达却发生了变化。这暗示,即使病毒未直接侵入大脑,也可能从边缘地带对大脑功能产生影响。
例如,研究发现,丙型肝炎病毒可能通过改变脉络丛中的分子环境,间接影响大脑的神经信号传导。这种“外围操控”的机制尚需进一步探索,但它为病毒如何引发精神症状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研究者Sarven Sabunciyan指出:“我们的发现表明,部分患者的精神症状可能源于病毒感染。既然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可治疗的,这类患者或许可以通过抗病毒药物缓解症状。”
需要强调的是,丙型肝炎病毒并非精神疾病的唯一原因。研究并未声称所有精神分裂症或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都与病毒有关。精神疾病的成因复杂,涉及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重因素。但这项研究为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Sabunciyan表示,未来的抗病毒治疗可能为部分患者提供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减轻甚至消除精神症状。
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病毒与精神健康之间的潜在联系,也提醒我们,身体与大脑的交互远比想象中复杂。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探索病毒如何影响大脑功能,以及如何将这些发现转化为有效的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