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成为全球最大造船国
中国造船业从1949年的废墟起步,历经数十年努力,2017年成为全球最大造船国。2024年,中国建造57%的商用船只,占据59%的新船订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一个新起点,但中国的造船业却几乎一片空白。内战结束后,国民党撤往台湾,带走了大部分远洋船只和造船设备,炸毁了主要船厂。当时,全国仅剩77艘大型商船,许多还因损坏无法航行。沿海贸易虽重要,但中国仅靠数十万传统木质帆船维持,造船能力微乎其微,仅有不到1万名熟练工人和1000台机器工具。相比之下,美国在二战期间的造船产量是中国的百倍以上。
然而,中国的地理条件为造船业提供了天然优势。人口密集的沿海地区和通达内陆的大江大河,使船舶成为货物运输的关键。1949年,全国铁路仅5000英里,交通网络匮乏,船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重建造船业,中国迅速采取行动,修复受损船只、购置外国船只,并开始自主建造。
50年代,苏联的援助成为转折点。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1953年的海军协议为中国带来了资金和技术支持。大连船厂等设施在苏联帮助下得以恢复,上海、广州、天津等地也建立了船舶研究机构。然而,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撤走技术支持,中国造船业陷入低谷。1960年仅建造10艘小型货船,到1963年甚至一艘未成。领导人刘少奇曾表示“买船比造船好”,反映出当时对造船业的轻视。
尽管如此,中国并未放弃。60年代,第六机械工业部统一管理造船事务,派员赴欧美学习现代造船技术。然而,挑战依然巨大。例如,“东风”号货船因缺乏引擎,建成后六年未能下水;上海某船厂甚至在一片滩涂上倒挂组装一艘5000吨的货船,缺乏足够起重设备,只能借水力翻转船体。文化大革命期间,造船业更是雪上加霜,管理者和技术专家被清洗,船厂因政治斗争陷入瘫痪。
70年代末,改革开放为造船业注入新活力。中国开始向国际市场迈进,1975年获得首批小型船出口订单,1977年扩展到大型船。外国技术成为关键助力,日本三菱重工、英国船厂协助升级江南、大连等地船厂。1980年,香港船王包玉刚成立合资公司,引入现代造船技术。到1983年,90%的出口船只获得劳氏船级社认证,标志着中国造船质量逐步得到国际认可。
进入80年代,中国造船业迎来转机。1982年,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CSSC)成立,整合26家船厂和33个研发单位,统一协调全国造船资源。然而,全球造船市场低迷,船价暴跌,国内船东更倾向进口船只,CSSC的订单骤减。面对困境,CSSC调整策略,放松对自产部件的限制,接受外国设计和设备,成功争取挪威、日本等国的订单,建造化学品船、滚装船等复杂船型。
90年代,中国造船业稳步提升。船厂开始注重成本控制,拒绝低价订单,出口比例从1982年的三分之一增至1996年的85%。技术引进持续推进,CAD/CAM软件、金属切割技术等被广泛应用。1995年,大连建成25万吨级干船坞,具备建造超大型油轮船的能力。到2000年,中国造船产量从1982年的80万吨增至250万吨,成为全球第三大造船国。
新世纪初,政府将造船业列为战略产业。2002年,朱镕基总理提出到2015年成为全球最大造船国的目标。2006至2013年,政府投入约900亿美元补贴,占每艘新船成本的15-20%。新船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上海长兴岛、龙穴岛等地建成现代化设施。2007年,中国超越日本,2009年超越韩国,2010年成为全球最大造船国。
2008年金融危机重创全球造船业,中国也未能幸免。小型船厂倒闭,产能利用率2015年仅剩50%。政府推出“以旧换新”政策和低首付融资,鼓励船厂合并。到2019年,全国活跃船厂数量减少70%。尽管如此,中国保持了领先地位,2017年起稳居全球第一。
如今,中国造船业已非昔日吴下阿蒙。2024年,中国建造了5080万吨商用船,占全球57%,新船订单占比59%。从油轮、散货船到液化天然气船,中国逐步攻克复杂船型,拿下卡塔尔18艘液化天然气船的史上最大订单。首艘国产邮轮“爱达·魔都号”于2024年首航,标志着中国造船迈向高端。
回顾历史,中国造船业从废墟中崛起,经历了曲折与坚持。相比韩国从无到有迅速称霸,中国步伐虽慢,却凭借持续的技术引进、政策支持和市场竞争力,终成全球霸主。然而,挑战仍在:复杂船型的技术差距、船厂生产效率和国产部件比例仍需提升。未来,中国能否继续领跑,或将面临越南等新兴国家的挑战,时间将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