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车悄悄的变大了
心理偏见与市场力量让超大SUV成为常态,却让城市越来越不适合人类居住。
在2000年代,悍马横空出世,象征着男性荷尔蒙的外放、军用风格的霸气与对常规的挑衅。它庞大、咄咄逼人,在任何地方都显得格格不入,尤其在伦敦那些百年前铺就的狭窄街道上,简直如同坦克乱入。但也正是这种张扬,吸引了不少反其道而行之的消费者,把它停在北美的车道上,不是为了实用,而是一种宣言。
那时的悍马几乎把汽车尺寸推到了法律允许的极限。然而,它宽得进不了老式车位,重得几乎碾压城市道路。不便,是它的代价;吸睛,是它的全部意义。
可20年后的今天,悍马却仿佛隐身了。因为新一代的电动SUV体型已然赶超它,不再需要张扬也能占据整条街。曾经能停五辆迷你车的小巷,如今只能塞下两台这类庞然大物。更讽刺的是,它们不再像当年那样拥有醒目的颜色,而是千篇一律的灰。
这些看似环保、家庭友好、面向未来的“汽车”,几乎抵消了过去十年在燃油效率上的全部进步。而最怪异的一点在于:即便是它们的拥有者,也很少真的喜爱它们。不像悍马曾登上无数车库墙上的海报,新SUV们似乎只是某种被动选择。那么,到底是谁在买这些不那么迷人的大车?
答案藏在人类心理的深处。我们并不是在真空中做选择。我们总是拿眼前的事物作参照,对比大小、衡量价值、感知地位。当街边停满大型SUV时,一辆普通轿车也会显得“娇小”。这就是心理学中的“锚定效应”:我们无法客观判断物品的价值,只能通过对比来构建“正常”的概念。
于是,车越来越大,变成了新常态。我们不是出于理性在选择大车,而是受限于已经司空见惯的街景。
更糟的是“安全军备竞赛”的发生。当街道被大型车占据,小车显得不够安全,哪怕数据并不支持这种担忧。为了“安全”,人们一辆接一辆地升级座驾,结果是,人人都陷入了不得不跟风的悖论。
这就是博弈论中的经典协调难题:每个人选择更大的车看似合理,但当所有人都这样做,整体结果却变得更差。就像在一场没有赢家的军备竞赛中,我们一步步走进一场没人真正想要的未来。
城市也在为此付出代价。大型车遮挡视线,增加行人死亡率,占用更多道路与停车资源,让本就紧凑的街道更难通行。但没有人愿意做第一个退出这场竞赛的人,唯一的出路,只能靠政策介入:限制道路尺寸,征收重量税,设立低速区,建设更多步行街。
希望并非全然渺茫。自动驾驶技术或许能终结这场荒唐的竞赛。当车辆由车队运营而非私人拥有时,决策将基于续航、安全与效率,而非面子、身份或“我比别人更大”的执念。
运输研究员Joschka Bischoff与Michal Maciejewski估算,一辆自动驾驶汽车最多可取代11辆私家车。而另一组研究显示,像亚特兰大这样的城市若全面采用共享自动车,可减少90%的停车需求,释放出大片公共空间还给人类。
当这种自动化车队真正普及,拥有一辆私人轿车可能会像骑马一样过时。变革或许比我们想象中更快,但在那到来之前,如果你非得买辆庞然大物,那也请别把它停在我们这条小巷上。真的,拜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