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药在试验中根除了转移性癌症
洛克菲勒大学研发的2141-V11免疫药物在试验中使半数患者肿瘤缩小,两人完全缓解,副作用轻微。
在美国,癌症依然是沉重的健康负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预计,2025年将有200万新发癌症病例,60万人将因此失去生命。尽管癌症死亡率有所下降,开发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仍是当务之急。洛克菲勒大学的科学家们在这场战斗中迈出了重要一步,他们完成了一项针对新型CD40抗体药物2141-V11的人体一期研究。这款药物不仅旨在缩小肿瘤,还力求将副作用降到最低。试验结果令人振奋:半数患者的肿瘤显著缩小,两名患者的癌症甚至完全消失,且未出现严重副作用。
癌症的治疗方式多种多样。对于局限性癌症,手术切除肿瘤或病灶可能就足够简单。但当癌症扩散成为转移性时,治疗就变得复杂而棘手。常见的侵袭性疗法包括放射治疗、化学治疗、激素治疗和免疫治疗。美国癌症协会将免疫治疗描述为一种利用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攻击癌细胞的方法,种类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CAR T细胞疗法和单克隆抗体。洛克菲勒大学的研究聚焦于免疫治疗中的CD40激动剂抗体,这是一种单克隆抗体,通过激活CD40受体激发免疫反应。
过去,CD40相关研究在人体试验中屡屡受挫,副作用严重,常常引发全身炎症和肝脏毒性。为了克服这些难题,研究团队设计了2141-V11,通过工程化改造优化了CD40的性能,并选择直接将药物注射到肿瘤内部,而非传统的静脉注射。Wael Harb,一位未参与试验的血液学和肿瘤学专家,解释了这款药物的独特机制:“2141-V11就像一个开关,直接在肿瘤内激活免疫细胞,形成类似淋巴结的微型结构,训练T细胞去攻击全身的肿瘤。”这种局部注射却能引发全身效应的设计,让人眼前一亮。
试验招募了12名年龄在42至89岁之间的患者,均患有转移性癌症,包括黑色素瘤和乳腺癌。他们每三周接受一次2141-V11注射,剂量逐渐增加。研究人员密切监测参与者的血小板计数和肝酶水平,以评估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显示,10名参与者出现了轻微副作用,如发热或注射部位不适,其中7人出现了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但均未超过3级,药物被认为“耐受性良好”。三名患者出现了严重不良事件,但与药物无关,比如尿路感染导致的住院,或因慢性心力衰竭引发的呼吸困难。令人欣慰的是,所有患者的肝功能和血小板水平在治疗期间保持稳定。
更令人振奋的是治疗效果:六名患者的肿瘤缩小,两名患者——一名黑色素瘤患者和一名乳腺癌患者——甚至达到了完全缓解,他们不仅注射部位的肿瘤消失,全身的肿瘤也无影无踪。这种“局部触发,全身效应”的结果,让研究人员对药物的潜力充满期待。
研究负责人Juan Osorio,洛克菲勒大学临床操作与转化免疫学主任,分享了未来的计划:“我们正在全国开展针对恶性胶质瘤、膀胱癌和前列腺癌等难治癌症的二期研究,早期数据令人鼓舞。”但他也坦言,这并非万能解药,“并非所有患者都有反应,我们需要找到能预测疗效的生物标志物,并探索合理的联合治疗策略。”
Wael Harb也提醒道,12人的样本量太小,难以对所有癌症类型得出确凿的安全结论。好在更大规模的试验已在进行中,为这款药物的未来应用铺平道路。从实验室到临床,2141-V11展现了免疫治疗的新可能,或许将为癌症患者带来更多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