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络 > 网络热点

一位90岁长者的人生感悟

常驻编辑 网络热点 2025-09-28

九十载人生路,方悟九大智慧。一位长者回望一生,分享了关于自我、觉知、幸福与运气的深刻感悟,助你少走弯路,更通透地活在当下。SNM拜客生活常识网

在我年届九旬回望此生时,常常懊悔自己曾多少次偏离了人生的轨道。我能幸存至今,虽遍体鳞伤却也安享晚年,这既不归功于毅力、决心或是明智的忠告,而大多要归功于运气。思及那些让我记忆犹新的过失,其后果从不幸到灾难不等,我猜想,如果我没有耗费大半生才领悟那几个基本道理,这一切本可以避免。我在此将它们一一列出,希望能给读者一些启发。SNM拜客生活常识网

我学到的第一件事,是构建一个完整自洽的内在。哈佛大学哲学家 Christine Korsgaard 在她的著作《自我构成:能动性、身份与完整性》中,借鉴了康德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提出了“自我构成”的理念,即成为一个“连贯、统一且完整”的人,拥有所谓的“人格完整性”。Korsgaard 认为,要想活得像个真正的人,你需要致力于遵循康德所说的“普世法则”行事,我更愿意称之为“一种良善的道德框架”。SNM拜客生活常识网

那么,这样的框架如何构建呢?哲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道德戒律无法通过科学来确立,它们不过是特定文化或宗教思维方式的体现。然而,与这种令人沮丧的观点相对的,是那些“我们认为这些真理不言而喻”的信条,一些基本的原则,比如:导致或倾向于导致痛苦与不幸的就是坏的;带来或倾向于带来喜悦与幸福的就是好的。愤怒、仇恨、嫉妒、猜忌、不诚实、刻薄、报复、残忍、怨恨和绝望是坏的;而喜悦、开朗、仁慈、公正、同情和诚实则是好的。这就是我迄今为止所建立的道德框架。SNM拜客生活常识网

我常把人生比作漂流,我们坐在一叶木筏上,顺着时间的河流而下,不断有人上筏、离筏。我们则撑着篙,试图驾驭最佳航向。有时木筏会搁浅在沙洲上,有时我们或许会沉沉睡去,醒来时发现已被风吹到了对岸,那并非我们想去的地方。我们想方设法回到主流,随波逐流,经历着种种始料未及的风浪,直至汇入大海。或许正因如此,我格外欣赏《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 Huckleberry Finn 的道德准则:“在木筏上,你最希望的,莫过于让每个人都心满意足,彼此和善相待。”SNM拜客生活常识网

Korsgaard 教授说:“你的行动必须源于你对自身的法则约束。否则,你将被一堆杂乱的冲动所支配。”这句话深深地烙印在我的意识里。如果你没有完成自我构成,如果你不是内在统一的,如果你缺乏人格的完整性,你的人生将会一团糟。但问题来了,如果你是一个自我构成、自大浮夸的自恋者,毕生致力于攫取更多的金钱、权力和支配地位,全然不顾对他人的影响,那又该如何?这样的人虽然也做到了“连贯、统一且完整”,却与我的道德框架、Huck Finn 的准则,乃至康德和 Korsgaard 的普世法则背道而驰。因此,你必须将道德的丝线编织进你自我构成的品格之中,才能成为一个好人。一旦你做到了这一点——成为一个品德高尚、自我构成的人——你便会拥有自信,而且这种自信是有根有据的。你在情感上将坚不可摧,不会轻易被人左右,更不会沉溺于无谓的冲动。做正确的事,将成为你的本能。SNM拜客生活常识网

其次,我学会了要时刻保持清醒和觉察。若非如此,你便是在梦游。我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这种状态,对此我了如指掌。梦游时,你不会去思考自己所作所为的目的,也不会考虑自己的行为或不作为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何种影响。梦游者很容易偏离轨道,并且一直待在那里,除非幸运地偶然回归正途。SNM拜客生活常识网

梦游未必会削弱你的思维敏锐度,但我认为它总会影响判断力。许多梦游者身居高位。当我读到 Christopher Clark 的《梦游者:1914年欧洲如何走向战争》时,我立刻明白了他选择这个书名的用意。在那些主要参战国里,一群性情傲慢、荣誉感膨胀的人,在制定和实施国家政策时,压倒了那些更明智、更深思熟虑的同僚。那些做出重大决策的人,几乎无一例外地无法权衡一场即将席卷整个欧洲大陆的巨大灾难的风险。Clark 提到,在斐迪南大公遇刺后,奥匈帝国的领导人决意采取强硬行动,但他们对于事态将如何演变的预判,却毫无根据。SNM拜客生活常识网

普鲁斯特的小说《追忆似水年华》中的主要人物 Charles Swann,让我们近距离看到了梦游状态是如何被触发的。Swann 聪明、有教养、善于交际,但每当他为了做出理性决定而必须面对一个不愉快的事实时,“一种与生俱来、时断时续且恰到好处的精神麻痹,便会在那一刻熄灭他脑中所有的光芒。”梦游是逃避不便事实的便捷之选。如果你习惯了梦游,终有一天,你的某个行为或不作为,会让你在清醒时幡然醒悟:若继续沿着当前的路走下去,一场灾难在所难免。SNM拜客生活常识网

那么如何停止梦游,保持清醒和觉察呢?方法就是成为一个觉者。这听起来或许遥不可及,甚至有些古怪,但根据备受尊敬的佛教僧侣 Thich Nhat Hanh 的教诲和我自身的经验,这是完全可行的。在他所著的《生活的艺术》一书中,他说成为觉者并不需要任何特定的信仰或修行,仅仅“全然地活在当下,带着理解、慈悲与爱”就足够了。Thich Nhat Hanh 说:“成为一个觉者并不难,只需让你的觉醒之心整日保持鲜活。”SNM拜客生活常识网

第三件我学到的事,是去体察他人的所思所感。在我人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里,每当言语或行动前,我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更多时候则是根本不假思索。我很少去想,我的言行或不言不行,会给受影响的人带来怎样的反应。SNM拜客生活常识网

大学时期的一段对话至今仍牢牢刻在我的脑海里,偶尔会浮现。当时,我正与一位长我一辈的男士交谈,我一心想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在某个关键时刻,我想到一句关于他的船的俏皮话,自以为能彰显我的老练。然而,在脱口而出之前,我的思考也就到此为止了。如果我能多花几秒钟想一想,我就会意识到,虽然这位先生有可能觉得我的话很巧妙,但更确定的是,他会觉得这话粗鲁无礼。时隔半个世纪,我仍羞于在此复述。SNM拜客生活常识网

尽管有这次刻骨铭心的教训,我还是花了很长时间才学会去思考与我互动的人心中可能在想什么——既要共情地感受他人的情绪,也要认知地推测他人的想法。后者被称为“心智理论”,即一个人关于他人内心世界的理论。我的记忆中散落着无数次这样的经历,就像小径旁的垃圾,我本以为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说服对方或赢得尊重的言辞,结果却适得其反。我终于 belatedly 意识到,在与人交往时,所做的决定应该基于对他人可能如何回应你的言行的深思熟虑。SNM拜客生活常识网

接下来,我学会了将幸福作为我心态的默认设置。有几年,我每天都会浏览 Facebook的帖子。有一天,我读到这样一段话:“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关爱他人,尊重他们的权利和尊严,那么无论我们是否有学识,无论我们信仰佛陀还是上帝,无论我们有无宗教信仰,只要我们对他有同情心,并出于责任感而约束自己的行为,我们就无疑会感到幸福。”SNM拜客生活常识网

这段话让我从惯常的懒散中挺直了腰板。幸福真的可以通过遵循几条简单的准则来获得吗?不需要掌握冥想技巧,不需要遵守繁复的宗教仪式,也不需要领悟古老经文中的智慧?我相信,作为一位尊重科学的务实之人,当人遭受极端的情感或身体痛苦时,是无法感到幸福的。但对于我们大多数有幸极少或从未经历过恶意攻击的人来说,我逐渐相信,幸福就可以成为我们生活的常态——我们心态的默认设置。后来,我又读到了他的另一段话:“比我们得到的温暖与关爱更重要的,是我们付出的温暖与关爱……因此,比被爱更重要的,是去爱。”我渐渐明白,理解这一点,也是让幸福成为心态默认设置的必要条件。SNM拜客生活常识网

我还学会了寻求一种永恒的视角。我曾提到,我学到的第三件事是体察他人的所思所感。17世纪的哲学家 Benedict Spinoza 将他的视野从自我 ego 扩展到他人的视角,并超越他人,达到了他所谓的“上帝”或“自然”的视角——即整个宇宙。他相信,通过知识和理解,人可以在事物的自然秩序中找到喜悦与平静。这种视角与佛教思想有异曲同工之之处,正如20世纪的神话学家 Joseph Campbell 所写,佛教的核心思想是“慈悲而不执着”,在这种状态下,“你可以活在当下,积极行动,但又不执着于对行动结果的欲望或恐惧。”SNM拜客生活常识网

拥有这样一种对生命和世界的广阔胸怀——一种永恒的视角——让 Spinoza 得出结论:“品格坚毅之人,不恨任何人,不怨任何人,不妒任何人,不愤任何人,不蔑任何人,亦无丝毫骄傲。”你可能会问,如果你正在努力实现一个富有挑战性的目标,但因为不执着于欲望或恐惧,对周遭发生的一切没有情感投入,你还能感到生命的活力吗?如果成功时从不激动,失败时从不沮丧,生活岂不是变得索然无味?拥有非凡的平静固然可贵,但情感上的抽离是否会耗尽生活的激情?SNM拜客生活常识网

答案是,未必如此。在 Peter Matthiessen 的书《雪豹》中,他描述了自己与动物学家 George Schaller 在喜马拉雅山脉中寻找一只隐居雪豹的徒步旅行。他们发现了雪豹的踪迹,却从未亲眼见过这只他们追踪的神秘动物。当他们返回大本营时,一位佛教僧人问 Matthiessen 是否见到了雪豹。当 Matthiessen 回答没有时,僧人说:“没有!那岂不是太棒了吗?”如果僧人说“真不幸”,那将是非常不符合佛教精神的。说“太棒了”是否有些夸张?我不这么认为。其关键在于,这是一种从执着中的解脱。探险本身是美妙的,他们对它的思考和谈论是美妙的,他们“活在当下,积极行动”是美妙的;而附近有一只雄伟的动物却不被看见,这也是一种美妙。SNM拜客生活常识网

一些哲学家认为,寻求永恒的视角与追求个人合法的自身利益是相悖的。Thomas Nagel 在他的书《无处可来的观点》中,似乎将其视为一种平衡之术。他说:“希望在于发展一种既能与个人视角共存,又能理解它的超然视角。”我想 Spinoza 会说,永恒的视角无需为了迁就一个自我实现的人生而做出妥协;它恰恰是拥有这种人生的必要条件,因为它能带来平静与喜悦。SNM拜客生活常识网

另一项重要的功课,是警惕自我欺骗。正如 Oliver Wendell Holmes, Jr. 所言:“确信无疑并非确定的检验标准。”当一个人的决定和结论被偏颇的信念、失衡的情绪状态、一厢情愿的想法等驱动或影响时,自我欺骗就发生了。我们只需一点点功夫,就能在潜意识中巧妙地为站不住脚的结论辩护。一个常见的例子是确认偏误——对支持自己根深蒂固信念的数据给予更多的信任和权重,而忽略或轻视那些可能动摇这些信念的信息。即使是才华横溢、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同样容易陷入自我欺骗。他们甚至会利用自己卓越的智力,展现出我们大多数人永远无法企及的诡辩技巧。SNM拜客生活常识网

英国哲学家 Galen Strawson 在他的著作《困扰我的事》中,引用了两位相隔四个世纪、但对自我欺骗如何在人心中根深蒂固的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思想家的话。Francis Bacon 写道:“一旦人的头脑偏爱某种观点,它就会将其他一切都拉来与之协调、支持。即使有更强大的反面证据,它要么视而不见,要么嗤之以鼻,要么通过精妙的区分来中和或拒绝它们……从而使其先前立场的权威丝毫不受动摇。”而 Daniel Kahneman 则说:“我们知道,当人们被一个由志同道合的信徒组成的社群所支持时,他们可以对任何命题保持不可动摇的信念,无论其多么荒谬。”诺贝尔奖得主、神经科学家 Eric Kandel 在其著作《失序的心灵》中指出:“所有有意识的感知都依赖于无意识的过程。”而这些无意识的过程,曾对我的决策造成了严重破坏。我本打算将本节的标题定为“学会避免自我欺骗”,但在阅读了更多相关资料后,我决定只能说自己“学会了警惕自我欺骗”。SNM拜客生活常识网

我还学会了如何直面死亡。古希腊和罗马的斯多葛派哲学家认为,在死亡降临前深思死亡是明智的。我想他们的意思是,通过沉思死亡的必然性,当它真的来临时,我们才不会感到震惊。然而,我更偏爱 Spinoza 的观点,他认为通往平静、自控和对死亡淡然的路径,在于通过知识和理解获得一种永恒的视角。Spinoza 摒弃了所有宗教的超自然主张,他生活简朴,却鄙视禁欲主义。他务实地知道他房东的宗教信仰能给她带来慰藉,所以他小心翼翼地不去动摇她的信念。George Eliot 将 Spinoza 的《伦理学》翻译成英文,她在信中写道:“我试着去欣赏那阳光,即使在我再也无法看见它的时候。我认为,这种非个人化的生活有可能达到更高的强度。”SNM拜客生活常识网

Bertrand Russell 在他的文章中观察到,Spinoza 的哲学产生了一种超越焦虑的非个人情感,即使在死亡临近时,“他始终保持完全的平静,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天,他对他人表现出的友好兴趣,与他健康时无异。” Katharine Hepburn,这位她那个时代最热情奔放、心地善良的公众人物之一,在她年迈、无助、没有未来时,表达了“我期待着被遗忘”的情感,这体现了她一生中标志性的无畏与豪情。而伟大的散文家 Michel de Montaigne 则说:“我希望死亡发现我时,我正在种我的卷心菜,既不担心它,也不担心未完成的园艺。”SNM拜客生活常识网

我还认识到,运气扮演着何其重要的角色。剧作家 Wallace Shawn 在他的书中说,他生来幸运。但与大多数生来幸运并认为自己非凡境遇理所当然的人不同,Shawn 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注意到幸运者与不幸者之间的差异。他写道:“幸运的人倾向于扩张,去填满运气给予他们的空间。”我们已经熟悉了那些超级幸运儿,他们购买高耸入云的顶层公寓,资助那些通过修改税法来回报他们的政客,使财富的天平更加向富人倾斜。SNM拜客生活常识网

但即使是在财富阶梯的下方,也有许多人比历史上大多数人都要幸运。Shawn 指出,如果你过着相对和平的生活,没有被轰炸或骚扰,不必生活在恐惧中,并且每天能吃上两三顿像样的饭,你就是幸运的。如果你在生活中取得了很大成就,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你幸运地获得了机会,你的道路被铺平,并且在关键时刻有人帮助了你。你的基因构成,你成长的环境,塑造你性格和倾向的各种事件和影响,以及那些将你推向非你所选方向的偶然事件,太多事情都取决于运气。我认为,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你越幸运,就越需要谦逊和宽宏大量的精神;你越不幸,就越需要对自己的同情,以及看似不公却更必需的,是那份不可抑制的决心。SNM拜客生活常识网

最后,我学到了要审视你此刻所拥有的一切。作为一个普遍原则,保持活力、主动进取、不要固步自封,这些当然都是对的。但有些时候,停下来想一想至关重要,以免日后反思,当初其实只需片刻就能想明白。因为事情往往是这样:“我们拥有的时候,不懂得珍惜它的价值,一旦失去,才开始估量它的珍贵,才发现它在我们手中时未曾展现的美德。”SNM拜客生活常识网

相关阅读:

暂无相关信息
  • 网站地图 |
  •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