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药都那么苦
药物常带苦味并非偶然,这与自然防御机制、人类味觉进化及药物设计密切相关。
药物能帮助我们恢复健康,却常常让人皱眉。无论是苦涩的止咳糖浆,还是吞下后留有金属余味的药片,那股难以下咽的味道总让人困惑:既然药是治病的,为什么非得这么难喝?这背后,隐藏着自然与人类共同演化的故事。
大多数现代药物,都直接来源或间接受到自然界化合物的启发。尤其是植物和一些无法移动的海洋生物,如海绵和珊瑚。它们无法逃跑,只能通过制造化学物质来抵御天敌。这些物质往往带有一定毒性,对人类或动物而言同样危险。
意大利那不勒斯费德里科二世大学的药物生物学家Orazio Taglialatela Scafati解释道,这些化合物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会精准作用于捕食者的不同受体。例如,毛地黄能产生让心脏骤停的强心苷,颠茄里含有能引发幻觉的生物碱,而红豆杉果实中则含有毒性极强的紫杉烷。
为了生存,人类和其他动物也在进化中发展出相应的味觉受体,苦味成为身体的警告信号——提示某种化学物质可能会干扰机体正常运作。因此,药物的苦味,本质上是自然界留给我们的“危险提示”。
时光快进几万年,科学逐渐弄清楚这些物质如何与身体发生作用,并学会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利用它们强大的药理效应。虽然只有少数药物直接使用天然化合物,比如青霉素和吗啡,但绝大多数现代药物都模仿它们的结构,稍加改造后形成疗效更佳的版本。
Taglialatela Scafati强调,药物要具备多个条件:要能进入体内、被吸收、抵达作用部位,并且真正发挥功效。因此,科学家常常需要调整化学结构,以实现更好的给药效果。
不过,正如伦敦国王学院的药学科学家Bahijja Raimi-Abraham提醒的,药物不只是“有效成分”,还包括患者实际服用的“剂型”。有效成分往往会与一些无活性的辅料结合,这些辅料不仅影响药物的稳定性和吸收,还能让药物变成糖浆、药片或胶囊,方便服用。
理论上,加入香味或甜味的辅料,能改善苦涩的口感。但Raimi-Abraham指出,药物的“可接受性”远比味道复杂。人们不仅在意味道,还在意气味、余味、口感和外观。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决定一个人是否愿意服药。
这对儿童和老年人尤为关键。若药物难以下咽,他们可能拒绝或无法按时服用,不仅危及自身健康,还可能因抗生素疗程中断而加剧耐药问题。
因此,制药公司必须在口感各方面之间找到平衡。然而改善一种体验,往往会牺牲另一种。例如,苦味可能在口腔被掩盖,但当药物进入胃里,依旧可能留下刺鼻的后味。因为味觉受体不仅存在于舌头,还分布在食管和胃部。
尽管挑战重重,药企每年仍投入巨资研发各种解决方案。甜味剂、香精、药片包衣、调整化学结构、改变口感修饰物……甚至会考虑不同年龄层的味觉差异。Raimi-Abraham笑称,让药物口感变好不仅是科学,也是艺术。正因如此,直到今天,仍有不少药片保持着那股苦涩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