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失眠可能引发痴呆症
美国大型研究发现,长期失眠会加速淀粉样蛋白堆积和脑白质损伤,显著增加痴呆风险。
凌晨三点,盯着天花板辗转反侧,不仅意味着第二天的疲惫。美国梅奥诊所的一项长期研究发现,慢性失眠正在悄然改变大脑,为未来的痴呆埋下隐患。
研究团队跟踪了2750名50岁及以上的志愿者,平均观察期五年半。每年,他们接受详细的记忆力测试,其中许多人还做了脑部扫描,以检测两种重要的风险信号:淀粉样蛋白斑块的堆积,以及脑白质的微小损伤。
如果在医疗记录中,一个人至少间隔一个月被诊断过两次失眠,就被归入“慢性失眠”组。结果显示,这类人比睡眠正常的人更快出现记忆和思维能力下降,患轻度认知障碍或痴呆的风险高出40%。
更糟的是,那些既失眠又睡眠时间缩短的人受影响最大。他们在最初测试时的表现,就相当于比同龄人老四岁,同时淀粉样蛋白水平和白质损伤更高。相反,那些表示自己比平时睡得更多的失眠者,脑白质损伤反而低于平均水平,这可能意味着部分睡眠问题得到缓解。
淀粉样蛋白和血管损伤为何如此关键?阿尔茨海默病并非单靠淀粉样蛋白推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小血管堵塞或渗漏同样会加速认知衰退,而两者结合会放大伤害。白质损伤扰乱大脑区域间的信息通路,而淀粉样蛋白则让神经元本身运转受阻。慢性失眠者同时出现这两类变化,更加强化了睡眠不良推动大脑走向“双重打击”的可能。
研究还证实了基因的作用。携带ApoE4变异的人,本身就是阿尔茨海默病的高危人群,他们的认知衰退更快。而失眠带来的额外影响,甚至与携带这一基因相当。科学家怀疑,ApoE4让夜间清除淀粉样蛋白的速度减慢,也让血管更易受到炎症损害。
把这些结果放在更广阔的研究背景中,会发现相似的结论正不断出现。从英国的公务员,到中国和美国的社区人群,越来越多的证据都表明,中年及以后睡眠质量与未来的思维能力紧密相连。失眠并非单一路径加速痴呆,而是通过多重方式:堆积淀粉样蛋白,侵蚀脑白质,还可能推高血压和血糖。
治疗失眠是否能逆转风险?证据仍不统一。梅奥诊所的研究中,参与者使用的安眠药既未显示明显益处,也未发现显著危害。一些新药物,例如食欲素受体阻断剂,短期试验提示它们可能降低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蛋白水平,但规模太小、时间太短,难以得出结论。
相比之下,认知行为疗法仍是目前公认的最佳治疗方式,约七成患者可改善睡眠。虽然尚不确定它是否能真正保护大脑,但有小型研究显示,在轻度认知障碍人群中,接受这种心理治疗的人在执行功能上表现更佳。
不过,事情远不止“治好失眠,就能避免痴呆”这么简单。失眠常常伴随抑郁、焦虑、慢性疼痛和睡眠呼吸暂停,而这些问题本身也会损害大脑。要理清该从哪个环节、在哪个时间点切入,还需要更多长期而严谨的研究。
预防也许应该更早开始。梅奥诊所研究对象的平均起点年龄是70岁,但其他研究发现,五十岁时长期睡眠不足六小时,二十年后罹患痴呆的风险就会明显上升。这提醒人们,别等到退休后才关注睡眠,把睡眠和血压、胆固醇、运动一样,当作中年就该管理的大脑健康指标。
失眠的夜晚远不止是烦恼。它可能在悄悄推动大脑走向衰退,尤其是在携带高危基因的人群中。高质量的睡眠正逐渐成为大脑健康的重要支柱。科学家们还在努力回答一个关键问题:在生命的哪个阶段改善睡眠,才能真正改变未来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