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贾平凹女儿的诗,我扪心自问:这个时代还有诗人吗?
看完贾平凹女儿的诗,我扪心自问,这个时代还有诗人吗?现代人跟古代人在诗歌上的差距到底有多少?
古人告别时会说:
“别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古人思念时,会吟诵:
“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
古人失意时,三言两语道尽人间寂寞愁苦: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Tianjin, Twilight, City, Scenery, Sunset, Tower, Sun
古人开心时,畅快之情畅快到天涯海角: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不难发现,古人的诗意来源于个人的思想情感,但却寄托在诗人所处环境之中,一切景语皆为情语。花花草草,一树一果都是诗人的情感寄托,是诗人诗意发酵的土壤。
而如今的环境却难寻静谧,熙熙攘攘的都市四处林立高楼大厦,车马喧嚣与诗意毫无瓜葛,即便诗人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志趣,也无处寄托。
古人登高写出“一览众山小”,现代人登高呼吸到的是雾霾,听到的不是山谷的微风,而是楼下车子的鸣笛声。
恐怕也只能说出:“李雪琴,你看这楼,多高。”此类话语罢了。
古人泛舟西湖之上,吟道:“西湖醉卧春水船,如何为人作丰年。”
今人来到西湖边,便有船夫来问:“一个人80元,坐不坐?”
古人欣赏美女,一篇《陌上桑》洋洋洒洒几百字,没有一句直接描写罗敷美貌,而是通过罗敷路过时周围人的反应来侧面描写: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农耕者看到罗敷,放下扁担静坐观赏,少年看到罗敷,摘下帽子远远凝望。这样的侧面描写既生动,又充满无限遐想空间。
今人评美女,无非是前凸后翘、大长腿、真白云云……不乏粗鄙之语,更有甚者直接问人家价钱。此类言语在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并不少见。
姑且不论如今的诗意是何物,只说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咏物言志、悲天悯人的那种诗意,的的确确在时代的变迁当中逐渐消亡了。
取而代之的是“现代诗”背后乏善可陈的粗浅志趣。
这便是大行其道获奖无数的著名现代诗人贾浅浅的诗,屎尿屁蔓延在字里行间,呜呼,诗意不存矣!
其实现代诗也并非一无是处,比如顾城的诗:
海子那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激励着感动着无数人,生活的希望就在诗人的妙笔里荡漾开来。
我想说的是,如今的生活节奏太快了,属于自然生态的空间太少了,留给人们酝酿诗意的时空都狭小得可怜。
在追逐科技的道路上,人类起步略晚,但脚步飞快,快得路过长安城看不清长安花,甚至不知长安是否有花。
任何时代都有诗人,只是诗人的定义在变,诗人的作品也在变。最后用一句现代诗作为结尾吧: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