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发7.8亿稿费,再投10亿做“漫剧”,国漫终于高调了一回
2014年12月13日,22岁的陈安妮没能压住年轻创业者的激情,几番犹豫后,她在新浪微博发出了一集讲自己创业故事、立Falg的条漫——《对不起,我只过1%的生活》。

因为当时的她已是个有百万粉丝的网红漫画家,那集漫画又有国漫、创业情怀加持,仅一天时间,微博就形成了30万转发,超过10万条评论。
好消息是,随着微博打出的快看漫画在一天内就吸来了30万用户,产生了6000万阅读量,产品拿到了一个梦幻开局。
坏消息是,当时国漫崛起还是个伪命题,早期的团队也缺人缺钱,存在许多运营问题。产品快速起量的同时,“只做营销”“梦想传销”的质疑声越来越大,团队被喷了很久。
7年之后再想起这事,陈安妮说她在那之后就做了一个决定:低调做人,低调创业。
显然,这个决定一直影响着快看,除了2017、2019那几波融资消息,你很难在“国漫崛起”“国漫寒冬”成为流量密码的资讯环境里找到几个关于快看的故事。
但到2021年,他们好像变了。他们又大张旗鼓地表达了观点、发布了数据,还说要再投10亿元,做个全球首创的“漫剧”。
至于为什么变,陈安妮说是“到时候了”。
被迫低调的那7年
以前的快看为什么低调?
陈安妮说是因为还回答不了用户和媒体的灵魂三问:
1.国漫什么时候追上日漫?
2.漫画作者能赚到钱吗?
3.国漫什么时候走向世界?
前几年国漫的创作生态和能力都和头部市场差距过大,现实的制约让快看没得说,也不敢再贸然说。
比如在2014年时,日本总人数约是1.2亿,专业的漫画创作者有7000个,而当时的中国总人数约13亿,专业漫画创作者,只有600多个。
当时的漫画家多数只能和杂志签一份基础的劳务合同,没有五险一金、没有法定节假日,即便许多在微博上有数十万粉丝的头部作者,也要靠那不定期的几千块稿费艰难谋生。
漫画家赚不到钱,就没人愿意入行创作,没人就没内容,也就没资本、没生态,这个时候去聊赶超日本、走向世界,几乎就是诈骗。
想回答这三个问题,快看就要解决创作者生存和行业生态问题。
具体做法,就是以“让漫画家更有尊严”为核心,坚持创作和体验成本较低的条漫和更高效的UGC投稿模式。
先扶持作者,提高产能,再探索新的生产模式和付费模式,做大整个市场。
对于作者,有早期的30万元正版计划和2017年的3S计划,直接地提高作者稿费,当时的目标是3年发出5亿元。配套的,有医疗保险、年度体检、全勤补贴、激励金、节假日等各种其他“正经”职业会有的福利保障。
间接地,还有帮助发掘优质作者、帮助创作者成长的各种模式。
比如制作人+经纪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