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精致也有“拎包” 满足不同消费阶级
精致露营(glamping)这个词由“华丽”(glamorous)和“露营”(camping)组合而来,最初起源于欧美。
相比门槛较高、追求便捷的传统露营,精致露营则追求一种精致、休闲的生活方式。精致露营与以前的户外露营的区别,在于“装备”。

在小红书上,有不少分享露营装备的博主提到,凑齐一套精致露营的装备,少则几千,多则上万,甚至数十万元。
然而,一种门槛更低、花费更少的露营方式更受欢迎:拎包露营――即前往专业的营地,支付一笔场地费和装备使用费,同样能享受一场精致露营。
国内现阶段更多的是低门槛的消费,即不需要凑钱买全套装备,在日常出行中带上露营车、凳子、桌子等装备就可以了。
“住在户外”不是刚需,但“回归自然”是刚需。
与互联网行业类似,露营行业的重点在于抢用户的“在线时长”,例如:凳子、桌子能够提供更舒适的状态,能够给消费者增加2小时的户外时间;小炉头能给消费者增加在户外进餐的时间;照明系统能增加夜间的户外时间;目前露营虽然很火,但真正过夜的很少,如果需要过夜就要用到帐篷和睡眠系统;如果到了冬天,可能还需要火帐、睡袋、暖炉等装备。露营装备的需求侧是一个循序渐进递增的过程。
露营睡的不是帐篷,而是诗歌、远方、理想
在生活压力加大的时候,人往往会选择逃避现实,露营某种程度上也是年轻人逃避城市,重拾诗与远方。
与现代消费文化相比,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最突出特点是对个性自由的追随与弘扬。在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下成长和生活的人们,往往更主动的去暴露自己,乐于表述,并将自己所向往与追求的目标抽象成一种符号,或者根据某种虚拟的影像进行追随,更为放纵,不受拘束。
这种心态大多数会不再寻求一种长久的、理性的、单一的目标,而日用短暂的、感性的、多元化的感受充斥生活。
后现代消费主义与境下的消费行为,更多的是符号的狂欢。
凡勃仑在《有闲阶级论》中提出“炫耀性消费”这一概念,指出人们利用以“浪费”“奢侈”为特征的消费行为彰显自身的财富地位。法国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在其著作《物体系》《消费社会》中,强调了商品的符号价值正凌驾于物质价值之上,使得人们对物品的实质需求日渐弱化,并认为:“消费系统并非建立在对需求和享受的迫切要求上,而是建立在某种符号和区分的编码之上。”
在社交媒体时代,今年年轻人朋友圈纷纷露营打卡,显示出在旅游受限时,彰显自身的一种符号。
2021年全年,小红书上包含“露营”关键词笔记的发布量比2020年增长587%;2022年3月,小红书上包含“露营”关键词笔记发布量,同比增长超5倍。
正是以小红书为主导的社交媒体营造的对“露营”田园乌托邦式想象,带动了露营和露营相关装备的消费。

在碎片化、快节奏、媒介化的社会里,除了商品的品牌、价格以外,颜值也成为青年群体价值判断的关键要素,产品是否具有令人眼前一亮的包装设计。
是否可以成为朋友圈或微博内容的素材,有时比它的成分、材质、性能、耐用性更为重要,网红景点、网红家电、网红食品等由于具备高颜值、高流行度、高辨识度的特征,得到广大青年消费者的喜爱。
国内露营行业的市场规模及市场格局?
浙商证券(601878)表示,预计中国露营行业营收规模约为350亿元,其中330亿左右为露营装备,包括海外代工、国内品牌销售等,其余20亿左右为露营营地服务。
露营装备板块,国内市场格局相当分散,头部品牌牧高笛(603908)去年内销品牌业务收入3亿多,其中装备类占比较低,占国内市场份额不到1%;竞争对手挪客营收规模亦不到10亿元,且包括了境内和境外两部分。主要的海外品牌以日韩、北欧、美国三地的品牌为主,如韩国的Helinox,日本的DOD、Uniflame、雪峰(Snow Peak)等,但由于品牌规模限制,在中国的市占率均不高。对于露营服装的定义比较难,例如部分企业经营山系服装或户外风格服装,但可能会划入户外运动板块而不是露营板块。
最近整体露营装备行业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需求端,用户需求量还在持续上升;供给端,绝大多数品牌均处于缺货状态,国内供应链排期已到下半年,已马力全开,且海外品牌的产能和备货周期远远无法适应中国巨大的需求量,并且还受到海运物流的影响,限制了市占率的提升。美国、日韩的户外市场规模很早已过万亿,中国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未来有机会跑出更多新的户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