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进行资金融通的行为。其作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资金供需矛盾的有效解决方案,在我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深厚的历史渊源。一方面,民间借贷因具备形式灵活、手续简便、融资快捷等显而易见的优点而日趋活跃;另一方面,也因民间借贷天然具有的粗放、隐蔽、无序等特点,加上我国金融体制和法律体系不够完善,由此而引发大量纠纷进入法院,给人民法院司法审判工作带来困扰。

在民间借贷纠纷中,利率的适用直接关系到当事人的切身利益,而随着司法解释对利率规范进行不断地修订,导致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特别是那些时间跨度较大的民间借贷,利率的适用就更加复杂。

一、利率司法保护上限的相关规定:
1、2015《民间借贷规定》
2015年9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简称2015《民间借贷规定》)首次以司法解释方式明确规定了民间借贷的内涵,并对民间借贷的利率划定了“两线三区”。

“两线”,是指年利率24%的司法保护线和年利率36%的高利贷红线。即约定利率超过年利率24%的,人民法院不予以保护。对出借人起诉要求借款人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司法保护的上限是年利率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支付超过年利率24%的利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对于年利率24%至36%之间的利息,借款人已经支付的,人民法院也不予干预。
“三区”,是指“司法保护区”、“无效区”、“自然债务区”。
①司法保护区,即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此时约定的利率合法有效,出借人有权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
②无效区,即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应当被认定无效,借款人有权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
③自然债务区,即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在年利率24%至36%之间,法院对出借人起诉主张该区间部分利息的,不予保护,但是当事人已经履行的,司法不再干预,借款人抗辩要求返还或折抵该部分已支付利息的,法院不予保护。
2、2020《民间借贷规定》
2020年8月20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2020修正)》(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