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重组供应链的如意盘算是,形成一个美国—日韩(或许还有中国台湾)—印度+东南亚供应链系统,来取代以前的美国—日韩中国台湾—中国大陆的供应链系统。由于美国在西方世界掌握经济话语权,一旦美国企业布局供应链转移,欧洲企业也就紧跟,就像当年美企把供应链布局在中国大陆,德企、法企也会同步一样。
很多经济学家分析认为,中国大陆已经形成世界上最庞大、最完备的供应链体系,因此,美国重构供应链的计划很难实现。笔者认为,这只是静态的一个优势,并不意味着这是中国永恒的优势。
第一,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大陆的供应链虽然强大,但是这些大大小小的供应链企业都是围绕西方跨国企业运转的,一个个供应链生态系统的最高猎食者和主宰是西方跨国企业。最终来讲,这些西方企业在供应链布局上有主动权,是它们更有权力去选择下游供应链企业,而不是下游供应链企业更有权力去支配这些西方跨国公司。因此,当这些西方跨国企业开始布局新的加工基地和供应链系统的时候,原来的供应链企业可能被逐步剔除出去。
第二,我们从价值链的角度看供应链问题。我国的供应链体系,仍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具有很强的复制性和可替代性。以苹果为例,在其200家最重要供应链企业中,中国大陆公司虽然数量最多,几乎占了半壁江山,但是都集中于耗材、包装等价值含量比较低的层面,约占其价值链的4%,相比之下,美国和日韩仍然占据大头。
所以,中国大陆的供应链虽然强大,但是多数的技术门槛都不太高,在新兴市场国家,尤其是人才非常多的印度,很容易复制,建立起与中国相竞争的供应链体系,那么这将极大促进他们的工业化水平,帮助他们建立起与中国竞争的工业体系。因此,相对于制造工厂转移,供应链的转移的产生的影响是更深远的,是更具有致命性的挑战。
中国如何看待和应对新的挑战?
虽然中国是个文明古国,但是我们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又是个新手,最近两年外部的变化,让刚刚完成现代化成人礼的中国有点措手不及。那么中国应该如何更安全渡过成人礼后的第一次大考呢?如何避免在经济环境的剧变中走向停滞、边缘化呢?笔者认为应该立足以下几点。
第一,认清自己的优势和抗压性,中国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场、最齐全的工业体系,科技创新也形成一定规模。中国不像过去的挑战者日本或德国那样脆弱。因此,对中国未来发展更具有决定性的不是外部环境,而是能否延续过去的发展机制,去继续释放市场活力,维持经济的增长。
现在国际上的一些右翼反华势力,妄图通过蓄意恶化中国外部经济环境,让中国主动与外部脱钩,进而让中国封闭化、保守化,对于这些阴谋我们应该保持头脑清醒。越是国际风云变幻,我们越应该坚定信心继续保持开放与合作,继续完善健全市场经济制度,这才是中国强大的定海神针,也是反华势力最忌惮的。
第二,对于美国发起的印太经济框架等围堵孤立中国的措施,中国一方面应该继续高举全球化大旗,团结全世界一切进步的力量;另一方面也应该构建自己主导的区域经济框架,来抵消美国主导框架的冲击。至于区域框架伙伴选择上,仍旧应该重点考虑日本、韩国、印度、越南这些美国依赖的“盟友”。从产业上来讲,这些国家与中国契合度更高,贸易量也更大,中国几乎是所有印太框架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它们对中美经济竞争也并非一边倒的态势,因此,仍应该争取这些国家,才能达到分化对手,甚至做到把对方构建的区域框架的覆盖或替代。
第三,用积极的心态对待新兴国家的崛起。我们应该看到,印度、越南这些国家的崛起对中国并非完全是坏事。从经济上讲,对中国也意味着机会,他们的崛起离不开中国的投资、技术、产品,中国企业完全可以在新兴市场大有所为,小米、华为等都是成功案例。从国际格局大势来讲,随着亚洲国家的崛起,西方国家在全球经济的占比会进一步下降,预计到2050年前后,美国和欧盟经济产值全球比重会下降到35%左右,而亚洲国家会上升到50%左右。从文明层面上讲,亚洲国家与中国虽然目前有摩擦,但是不存在那种根本性的东西对抗,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