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成果转化,提升运行效益。要围绕产业需求开展研发活动。在研发理念上,以构建产学研创新联合体为导向,推动新型研发机构植根地方主导产业“大循环”;在科研组织模式上,将实验室研究、工程化应用、产业化推广充分结合起来;在合作对象上,通过数字技术赋能,精准把握用户需求,与企业用户、领先用户合作起来。要建立“全链条式孵化”机制。政府支持新型研发机构融合区域内技术熟化中心、中试基地、投融资平台,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服务链有机结合,形成从团队科技创新到企业孵化再到产业孵化的全链条式孵化机制。要加快成果熟化进程。深度融合企业,促进产品设计与研发前期的融通,提升研发人员科技成果熟化的能力;建立“研、用”协作的团队,促使研发成果不断在企业的生产实践中“熟化”。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设立新型研发机构产业化研发基金、孵化基金,针对性地对成果产业化环节进行投入,促进成果“熟化”。
引培顶尖人才,塑造核心竞争力。要大力引进和培育战略性科学家,发挥央地重大人才工程的叠加效应,重点引育国内外帅才型科学家,在成果转化、经费使用、项目申请、社会保障、个税激励以及研究生培养、博士后招募等方面施行大尺度、立体化改革探索,并保障海内外人才享受同等待遇。同时,要创新引培模式,深度实施人员招聘自主化、薪酬激励绩效化、收益分配企业化的引人用人机制,探索“候鸟式”聘任、“离岸式”研发、“巡回式”服务等柔性引才模式,实行全职聘用与灵活聘用相结合。
强化“自我造血”,促进持续发展。一是将运营模式企业化,支持新型研发机构探索“人才团队+地方国资+社会资本”等多元化出资模式,组建混合所有制公司,搭建新股权架构,有效解决启动资金不足,充分发挥多主体的建设作用。同时,坚持完善内部管理体制,纵向对接政府,横向联接行业,对外发挥“联络站”功能,对内起到“助推器”作用,鼓励新型研发机构通过技术联盟等方式深度嵌入本地创新网络,与当地科研院所、企业、投资机构、孵化器开展合作,汇聚跨界资源,提高市场开拓能力。二是激励机制市场化,以清晰的知识产权归属为前提、合理的利益分配方式为基础,采取技术股权化方式和转化收益奖励、股权奖励等措施,探索实施研发风险与经济利益“双挂钩”的激励机制,形成持续有效的长期激励。三是坚持研发面向产业化,支持新型研发机构承接“揭榜挂帅”项目,引入职业经理人和选聘专业化运营团队,着力提高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
强化监测评估,引导内涵发展。第一,建立动态监测系统,对全国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动态、存在问题、技术需求进行动态监测,搭建起覆盖技术、人才、成果、产品、市场的情报源体系,促进解决成果产业化不畅、技术交易渠道狭窄等难题。第二,建立面向市场的评估机制,重点突出“研发能力、人才团队、中试平台、孵化产出、创投基金”等指标,进行分行业、分类评估,引导新型研发机构聚焦内涵发展,进行管理机制、运营模式等方面创新突破。第三,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依据上述评估结果进行竞争性拨款和绩效奖励,优先支持成效突出机构、整改甚至摘牌成效不明显或建设不合格的机构,推动新型研发机构整体的质量迭代。
【基金项目: 江苏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互联网赋能江苏高校协同创新的实现机制与效能研究”[21JYA003]】
来源: 光明网-学术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