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市场如何应对
国际大米价格上涨对国内市场影响较小。我国虽然是世界第一大米进口国,但2021年也只进口了496万吨,仅占总产量约3.4%。而且,我国大米进口来源集中度并不高。据海关统计数据,2022年1月至4月累计,我国进口大米226万吨,进口主要来源国依次为:印度(占进口总量的30.9%)、巴基斯坦(占26.6%)、泰国(占13.5%)、缅甸(占12.2%)、越南(占10.2%)。因此,即使泰国大米价格继续上涨,我国大米进口商也可以更多转向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进口。
从生产端来看,我国大米市场稳定具备充足的物质基础和政策保障。稻谷产量自2011年起一直维持在4000亿斤以上,近年来连续获得丰收,2021年产量达4257亿斤。国家继续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等,近期中央财政还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200亿元,缓解农资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为保证农民种粮收益,2022年稻谷最低收购价全面上调,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最低收购价格水平分别为每50公斤124元、129元、131元,较上年分别提高2元、1元、1元。国家还开展重点作物绿色高质高效行动,集成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具,打造一批优质食味稻和专用加工早稻的粮食示范基地。同时,国家采取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保证了种粮农民积极性;除了粮食进出口调控机制外,还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和政策性粮食竞价交易等政策。以上相关措施吞吐调节、互为补充,为稻米市场稳定提供了环境,筑牢了根基。
(作者系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