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房文彬
当下,新冠肺炎疫情和俄乌冲突影响交织叠加,导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紊乱、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更加脆弱,为各国发展蒙上阴影。那么,中国企业如何化解“走出去”风险挑战?
6月28日,2022中国企业走出去风险发布会(第八届)在北京举行。与会嘉宾普遍认为,不论有多大风险,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脚步不会停下来。面对动荡不安的世界,中国企业必须树立对外投资合作的整体安全观,打造中国企业“出海”的工作范式,切实维护自身海外权益。
此外,会上发布了《2022中国企业走出去全球风险版图》《2022中国企业走出去全球供应链风险版图》等风险版图。
树立整体安全观
面对前所未有的国际大变局,中国企业“走出去”不是短期行为,而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模式的必然要求,是开展国际市场竞争与合作的必然路径,是参与产业链供应链中上游分工并保持稳定的必然选择。
江泰国际合作联盟主席沈开涛在发布会上说:“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境外安全风险防控要坚持可预测、可防控、可持续,中国企业必须树立对外投资合作的整体安全观。”比如,要兼顾短期风险与中长期风险;要统筹维护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要着力贯通国际规则与国内规制;要平衡企业自身安全与供应链安全。
与会嘉宾表示,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去”来说,一要积极利用国际资源,补充国内供应链短板,主动融入国际市场和全球产业链体系;二要加强合规意识和风险意识,充分了解和遵守东道国法律法规、风俗习惯,健全企业风险防范体系等;三要合作共赢,要有益于东道国发展,促进当地人就业,主动开展绿色投资等;四要履行社会责任,要跟业务所在国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针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安全防范问题,其间发布的《2022中国企业境外安全风险防控工作范式》指出,中国企业要更加注重应对长周期风险,加强对“泛安全化”的风险研究,主动防范区域供应链风险,科学统筹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对境外新增投资项目要更审慎,要深入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对境外已投资项目要强化安全风险防控,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北京融商一带一路法律与商事服务中心秘书长贾辉在发布会上建议,中国企业应当探索建立境外项目风险的全天候预警评估综合服务平台,及时预警、定期评估;要加强海外利益保护、国际反恐、安全保障等机制的协同协作。
风险版图把方向
数据显示,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建设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指引下,我国对外经济合作稳步推进。目前,我国已有4万多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分布于全球188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对外直接投资已达1300亿美元左右,位列世界第二。
中国企业尝到了越来越多的红利,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不得不思考在走向国际化时如何调整。此外,外部环境也对中国企业提升经营管理能力、遵守国际商贸规则、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