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如何化解“走出去”风险挑战、推进高质量发展?发布会上,《2022年中国企业走出去全球风险版图》从综合风险、政治风险、经济风险、营商风险、安全风险、旅行风险、卫生风险等角度,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给予了建议。
“亚洲风险版图”指出,东亚、西亚、南亚等区域营商环境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化趋势。《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构建的发展前景值得期待,但仍需防范外部因素的持续干扰。“欧洲风险版图”指出,俄乌冲突催化该地区国家对外经济政策泛安全化抬头,对外经贸合作投资审查力度更加严苛,总体营商环境风险升高。不过,中欧经贸合作基本面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合作前景仍可谨慎期待。
“公共卫生风险版图”提醒,3年来,新冠病毒变异迭代、疫苗接种总体迟缓、全球疫情此起彼伏,对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全球供应链安全乃至全球经济恢复的拖累仍将持续,进一步加剧了2022年全球公共卫生风险。中国企业需要充分认识区域性传染病风险,配合做好国境卫生检疫、疫区卫生检疫,预防疾病感染、扩散。
在谈及《2022中国企业走出去全球风险版图》时,沈开涛建议,中国企业“走出去”不仅要着力化解短期风险,更要放眼对外投资合作的中长期大环境,未雨绸缪,做好安全风险的防范规划,维持对外投资合作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要把维护自身安全与海外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挂钩,与上下游企业的可持续经营挂钩,创造安全可靠的运营环境。
中国海外安全研究所秘书长戚凯表示,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阶段,风险动态变化,企业家们要客观看待、理性应对,方能行稳致远。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面对全球发展诸多“拦路虎”,中国企业应当树立对外投资合作的整体安全观意识,勇于把握国际市场动向和需求特点,积极拓展国际业务,在中国融入全球经贸体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