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1年底,山东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2万家,是2012年的7.9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6.76%,较2012年增长17.65个百分点;今年省级科技创新发展资金预算145亿元,是2012年的近10倍。
发展动能除旧布新。2018年初,国务院同意设立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山东围绕主导产业、优势产业、潜力产业,确定了涵盖三次产业的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3.8万个,投资规模居全国首位;加快建设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
发展格局持续刷新。“推动海洋强省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6月在山东考察时作出的部署。山东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陆海统筹、向海图强。建成海洋船舶、海洋重工、海洋石油装备三大海工装备制造基地;自主设计研发的“蓝鲸1号”“蓝鲸2号”钻井平台赴南海试采可燃冰……2021年,山东海洋生产总值14942.1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6.5%。

这是“蓝鲸1号”(前右)及姊妹平台“蓝鲸2号”(前左)在其生产基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烟台基地进行维护和保养(2021年10月1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创新思路推进黄河生态保护
7月初,山东省财政厅宣布向河南支付1.26亿元生态补偿金,引发广泛关注。
这笔生态补偿金的由来,是鲁豫两省去年在全国率先建立省际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以来,黄河由豫入鲁的水质始终保持在二类以上。
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了解到黄河口水质明显改善等变化时,他叮嘱说,“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保护是前提,要有始有终、锲而不舍抓好黄河生态保护工作。”在这次考察调研期间,他还勉励山东“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
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促进更加协调的发展。

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港区一派繁忙景象(2022年6月1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作为我国北方经济体量最大的省份,山东在黄河流域经济最发达、常住人口最多。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积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奋力“走在前”:
——推进“四减四增”三年行动,山东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降低,行动对环境空气质量改善(PM2.5)直接贡献率达37.5%;2020年底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初步评价达到94.1%,比2015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
——落实“四水四定”,着力提升用水效率。作为黄河流域农业大省,山东在农田灌溉面积、农业总产量和总产值稳定增加的情况下,已连续18年实现增产增效不增水。
——开展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山东拿出真金白银,重点支持开展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推动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今年以来,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修复1000公顷湿地,鸟类由1992年建区之初的187种增至371种。
——构建跨区域协作机制。推动黄河流域技术、人才、平台等创新要素共享共用,搭建黄河流域合作互联网共享服务平台,促进黄河流域政务服务“跨域通办”。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黄河滩区村民陈百藏迁建前居住的菏泽市鄄城县旧城镇三合村旧址,现已复垦(2020年9月20日摄,无人机照片);下图为:黄河滩区村民陈百藏迁建后居住的鄄城县旧城镇六合社区(2021年2月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近年来,随着山东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陆续“交钥匙”,60万名滩区群众喜迁新居,生产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泰山巍巍,大河奔涌。
齐鲁儿女笃行不怠、只争朝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山东正踔厉奋发,不断筑牢高质量发展基石,奋力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
文字记者:王念、张志龙、陈灏
海报设计:赵丹阳
新媒体编辑:谭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