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出台了首份五年期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欧洲时报》7月26日发表评论文章称,此份文件将撬动新型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也为中国经济发展增加新动力。
文章称,中国官方发布《“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要稳妥有序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作为首份五年期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文件以深化中国户籍制度改革为抓手,以此撬动新型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也为中国经济发展增加新动力。
户籍制度宛如中国浩浩荡荡人口流动中的一道“闸门”。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经济发展,这道“闸门”被逐渐放开。
文章称,近年来,中国几乎保持每年一项新政的速度为落户“松绑”,从严控大城市、放开中小城镇落户,到逐步放宽大城市落户。前述《实施方案》是在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后的第三个重要顶层设计。显而易见,官方在推动户籍制度改革上有很强的决心,也保持着政策连续性和目标明确性。
文章指出,一头连着人口流动,一头连着城镇发展,户籍制度改革是推进中国城镇化乃至高质量发展所必须要啃的“硬骨头”。
过去二十年来,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36.09%增长至64.72%,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城镇化存在一个显著“悖论”——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之间,存在着高达18个百分点的“鸿沟”。这18个百分点,是一个个“漂泊”于城乡之间,缺少生存保障和情感寄托的“外乡人”。
文章认为,这些“外乡人”看似是“自由人”,却时常发现自己“进退两难”,房子、车子、票子、孩子,都有可能成为沉重的负担。中国官方以《实施方案》带动户籍制度改革,就是要破除阻挡人口自由流动的藩篱,这当中既有社会效益,也有经济效益。
首先是向资源匹配和权利不公问题“开刀”,让更多人感受到城市的温度。
文章称,此前政策更多聚焦于流动人口如何定位、归谁管的问题,而《实施方案》的一个内在逻辑,是根据人的流动来配置资源,如明确提出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同常住人口挂钩,由常住地供给”的机制。据统计,中国与户籍挂钩的个人权利有20多项,涉及就业、教育、社保等方方面面。“人地钱”挂钩的机制保障,将在很大程度上免除人们的后顾之忧,逐步实现在公民权利方面人人平等。
更为难得的是,《实施方案》强调“全国一盘棋”,政府部门合力破解“有意愿无能力”的困局。方案全文13次提及“协同”一词,要求财政、发改、公安等部门打好配合。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中对非户籍常住人口因素权重等做法,无疑将大大减少地方财政的压力。
其次是激发消费和投资潜力,寻找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