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金融领域的技术进步和数字人民币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技术更新换代的窗口期。过去十几年里,中国的金融科技突飞猛进,在移动支付、网络借贷、大数据风控等领域无论是业务规模还是技术创新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并出现了像蚂蚁集团、微众银行、京东数科等世界知名的金融科技企业。中国市场中发展出的大科技信贷(bigtech lending)模式,为解决普惠金融主体的融资难这一世界性的难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比特币的出现和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在全世界引发关于加密数字货币和央行数字货币的热烈讨论。中国的数字人民币的进展也处在世界前前沿,已经在全国三批共23个城市展开试点,应用场景超过132万个,累计交易笔数7075万笔、金额345亿元。历史表明,新旧技术的窗口期有助于打破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均衡格局。
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加快数字人民币出海
首先,人民币国际化最重要的基本盘是确保中国经济和国际贸易的稳健增长。历史告诉我们,一国货币的国际化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以日元为例,日本政府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大力推进日元国际化,日元在国际外汇储备中占比最高曾达到1991年的9%,但是由于近三十年来日本经济的低迷,日元国际化进程严重停滞,目前日元在国际外汇储备占比减少到5.5%。
同时,人民币国际化应该逐步完善配套的制度性安排,比如建立更加市场化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增强香港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地位,为市场提供更加丰富的人民币风险管理工具,这些都有利于增加国际社会对中国金融市场和人民币的信心。当然,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注意平衡创新与风险,维护国家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在笃实基础的同时,人民币国际化也存在一些可以重点突破的领域。一是尽快推进数字人民币的落地,鼓励中国的金融科技企业出海,利用数字人民币的技术优势解决跨境贸易、跨境支付和跨境汇款中的成本高、速度慢、效率低等难题。二是在区域贸易协定中推动人民币的使用,比如“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 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盟十国),包括加强CIPS系统的推广和使用,加大双边货币金融合作协议,鼓励中资金融机构开设分支机构等。三是推动国际大宗商品贸易中的人民币计价和结算,比如建立离岸的大宗商品现货和衍生品交易市场,重点抓住金融衍生品、新能源和碳金融等新兴交易市场。四是发挥中国具有更加话语权的跨国金融机构的机制,比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基础设施投资中增加人民币贷款的份额。
作者:黄卓,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助理院长、长聘副教授,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计算与数字经济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