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这个大箩筐
TMT、新消费、SaaS,曾经的掌上明珠在如今的天空中,不再光彩夺目。
一级市场向来有大周期与小周期之说,如若从2000年互联网泡沫算起,已经有不少两到3年的小周期在我们身边不断上演,2015年共享经济、2017年新零售、2021年新消费等,看着他们从顶峰到泡沫破裂,金融从业者们已对此司空见惯。
一方唱罢,必要有一方登场,2020年,就是碳中和赛道的登场之年。
但是,要看一个概念在资本市场中的生命时长,一则取决于需求度,一则在特殊国情下政策的支持力度。显然,从这两个角度综合分析,碳中和的生命力或许很长,这也演变为中国未来40年发展的一张“明牌”。
需求度在于我国作为第一大碳排放量大国已超过美国、欧盟总和,再加上中国在世界大会上的减排承诺,实现双碳目标不仅成为迫不及待需要实现的,还是在国际上能够寻找共识的底牌。
2021年,机构们为了争抢碳中和相关项目,不仅接受着翻倍的估值,还必须决策快,稍不留神就会被抢走。VC阶段就抛出上亿元重仓的现象屡见不鲜,额度不够,还得搞个小加轮。
那到底什么是碳中和?核心要义无非就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碳阻迹是在碳中和领域下有关碳管理的细分赛道企业,经纬创投一投资人分析,“碳中和的这个大箩筐里还能放很多别的东西,比如节能减排,帮助某个钢铁厂提高运营效率;比如新能源,像电动车这一类型的也算,他减少了石油燃烧的尾气排放;再比如说像电脑易点租,它帮助人们减少了设备空闲与浪费,相当于你用了很多,就是大家租赁型的这种,就不需要买了,以及那些二手交易平台都是这个逻辑。此外还有合成生物领域的可降解塑料,人造肉、人造奶。”
放在投资端,可以总结出三条投资主线。上游端,那就是能源端,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这里包含光伏、风电、新能源等行业;接下来是中游,中游是结构端,也就是提高节能减排水平,例如电力、工业、建筑、交通等传统行业,它有产业转型的需求;下游呢,属于服务端,涉及碳交易、碳监测、碳吸收这类企业机构,也包括垃圾分类、再生资源回收等。
问题也有很多,包括能源需求还没有达峰,2019年人均一次能源消费量只是OECD(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由38个市场经济国家组成)国家的一半,人均用电量是OECD国家的60%;我国工业用能占比高;电力工给结构还是以煤炭为主导。
这需要全方位的转变与发展,晏路辉认为,除了政策,如果能做出更多推动消费者低碳行为改变的产品,尤其是互联网产品,帮助公众消费者可以方便地找到身边的低碳产品。消费者的低碳消费习惯形成,就会倒逼企业去做低碳转型。
2020年到现在,VC/PE们带着洪水猛兽涌进碳中和这个大箩筐,它也成为2021年到现在最火爆的募资方向。
2020年7月,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发起设立的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成立,注册资本885亿元,在2021年10月完成首支基金产品备案,开始投资运作。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要求子基金投资方向包括节能环保、能源资源节约利用、绿色交通、清洁能源等。
2021年3月,第一支碳中和产业基金——中金协鑫碳中和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合伙)成立,由上市公司协鑫能科与中金资本共同发起设立,基金总规模不超过100亿元,首期约40亿元。
2021年3月,红杉中国与远景科技集团共同成立规模100亿元人民币的碳中和基金,成为国内首支科技企业携手创投机构的百亿规模级碳中和技术基金。
2021年7月,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携手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信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发起了宝武碳中和股权投资基金,是目前国内市场上规模最大的碳中和主题基金,总规模500亿元,首期规模100亿元。
2022年6月,高瓴资本首支人民币碳中和和产业投资基金完成关账,总规模逾40亿人民币,落地南京建邺区。
除此之外,腾讯在2021年1月宣布了自己的碳中和计划,也是国内首批启动碳中和规划的互联网企业之一,年末,阿里提出碳中和目标,接着华为与百度也顺势提出。而在全球范围内,苹果、Facebook、亚马逊都把自己的碳中和计划定在2030年左右,而苹果还将“绿色”作为考核指标纳入供应链体系。
2022年2月,前饿了么初创团队人员也入局此领域,成立了数字化解决方案服务商碳衡科技。天使轮拿到元禾原点数千万人民币的投资,提供的产品是低碳数字化与深度智能管理分析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