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辞之后的精神快感只持续了不到一个月。赵晗记得,去10月初辞职后,当月底就陷入了“找工作”的焦虑情绪里。更新简历、海投公司,赵晗把这形容为强迫自己完成的任务。一个上午投出十余份简历,就代表着一天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她去面试,但也不尽如己意。“有的企业满意,但我觉得不合适,有的我觉得合适,但是企业还在犹豫。”步入职场5年,从事过两份工作,赵晗觉得“做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才是长久之道。
平台上,有人分享经验,为了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投递几百份简历。“我这几十份居然算少的。”赵晗说,最焦虑的时候,她应下一份“让自己觉得勉强”的工作。可临了,还是决定等一等。
赵晗现在的工作就是等来的,这是在这段求职过程中鲜有的、自己喜欢对方也觉得合适的工作。为了拿到入职通知,她干脆降低了薪资期望,又等上半个多月。但这无妨,从事喜欢的工作才是长久之道。
“怎么能把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认定为’眼高手低’?”看到互联网上对“摩擦性失业”话题的抨击,赵晗觉得费解。在她看来,今年受到疫情的影响,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面临着不小的压力。但随着经济形势的恢复,这种局面也会得到缓解,“总会解决的。”赵晗说。
毕业生的“求稳”
资料图/新华网
在国家统计局的发布会上,付凌晖指出,青年群体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普遍面临摩擦性失业困境。
“这一困境并非是供求结构不匹配导致的。”在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看来,目前我国劳动市场上,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存在着供需矛盾。具体而言就是,求职者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但用人单位有存在着严重的“用工荒”。
而对于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青年群体来说,他们不仅面临着摩擦性失业,也面临着结构性失业的困境。徐洪才认为,近两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凸显就说明于此。
在南方一所二本院校应届毕业生王波的择业观里,“稳”是第一要素。在他看来,进入体制内、考教师编制或者去到大型的国企里,都是疫情形势下,相对“求稳”的选择。
因为考研,王波错过了去年的集中性秋招,只能通过自己挨个投简历。他把能搜寻到的国企招聘信息都投了个遍。五六十份简历投了出去,却多是石沉大海,没有回音。
一家体制内单位招聘考试信息公布后,王波也去报了名,以第5名的成绩压线进入面试阶段。但5位候选人里,最终只能有一位顺利拿到入职通知。“把握不大。”王波苦笑。
对于“毕业生就业困难”“毕业就面临着摩擦性失业”的话题,王波说自己深有体会。几百人争夺一个岗位的现状真实地出现在自己面前,身边的同学有的干脆放弃这段时间的就业选择,准备考事业编;又或者干脆待业,边等边找。
准确地来说,王波的“就业焦虑”是从第一次考研失利后开始的。但避免“为了就业而就业”“干不了多久就辞职”,他只能一等再等。在他的观察里,最近两年受疫情影响,一些小公司从撑不住走向倒闭。大批量的毕业生都涌向了实力相对雄厚、在业内排的上名的公司。
王波决定边找工作边二战考研,“或许研究生毕业会更容易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为了顺利考研上岸,他把目标学校从原先的211大学调至“双非”(即非985、211)学校。
今年9月,新一轮的毕业生秋招将启动,王波也作了“两手准备”。“要是能有合适的工作,就先签定,考研成功的话,再赔付违约金,去读研究生。”在他看来,这段摩擦性失业的时间段持续地越短越好。
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各部门加大力度落实稳就业各项政策,此前全国多地都针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推出了帮扶举措。徐洪才对此建议,应该加强就业的指导,重点放在提供准确、充足信息及求职技巧训练上。职业指导人员可以根据市场行情、求职者实际情况,做好信息对等工作,使求职者的预期工作趋于合适。
“求职者也要认真分析现状,对工作期望不要过高。”徐洪才说。
栏目主编:张武 文字编辑:杨蓉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图片编辑:雍凯
来源:作者: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