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的一起判决书显示,投资者闫女士在2017年2月斥资百万购买联储证券旗下的“聚诚15号”资产管理计划。但在2018年7月提前到期后,迟迟未能收回投资款,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值得关注的是,近期有多份联储证券违约资管计划相关的判决书陆续公布,投资者投资金额自100万-300万不等,法院也均判决联储证券承担一定赔偿责任。
此前,联储证券曾有多只资管产品踩雷东方金钰、凯迪生态等退市公司,公司也被暂停私募资管业务六个月。近期陆续公布的判决数,仍是此前资管业务迅速扩张带来的“后遗症”。
法院:联储证券承担50%责任
经过一二审的综合审理,最终法院认定:联储证券应承担50%的责任。
在排除资管产品欺诈发行及确认投资者存在损失后,法院的审查焦点主要针对于联储证券是否尽到投资者适当性义务和是否尽到勤勉尽责的管理义务两点上。
在投资者适当性方面,在本案中,闫女士对《风险承受能力调查问卷》签名申请司法鉴定,明确该调查问卷并非本人签署,联储证券亦未举证证明通过其他方式进行了风险认知、风险承受能力测评。深圳证监局的答复函亦明确,聚诚15号存在个别投资者未签署《风险承受能力调查问卷》及销售不规范的问题。
另外,联储证券亦未举证证明闫女士具有丰富投资经验或存在过往购买高风险理财产品的经历。基于此,法院认为联储证券在销售案涉产品时存在未了解客户、未将适当的产品销售给适合的金融消费者的问题,未能完全尽到投资者适当性义务。

作为普通人,其实很难判断。银行经理给你讲的东西,具体风险如何。不管是什么渠道,什么金融产品,对于投资理财我们有以下3点建议。
01不懂的东西不碰
虽然我们国家对金融执行了强监管,但是未来不排除有复杂的衍生品。另外讲一个小常识,为什么国家对于私募有门槛,就是因为有钱人抗风险能力强一些,上百万的资金是亏得起的。不是私募只坑富人,是玩儿不起,输不起,风险承受能力弱的人,国家在保护你。千万不要去做“拼单”的动作。
看不懂的东西千万别碰,即便别人赚了很多钱。
02所有承诺,要合同体现
但是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我们并不懂的东西,不代表我们不能参与。给你介绍的所有产品的细节,都要去合同上找到对应的点。合同里面加粗的部分一定要细细读。以“合同这么多,我哪里看得懂”,这样的理由以后会越来越没用。每次一法院判决,金融机构的败诉,都会增加一道手续防范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
不要有巨婴一样的思维,不懂不是不看合同的理由。
03请不要过分关注“通货膨胀”
很多人投资最关注一点,就是收益率。而且大多数人都会有一个锚叫做“通货膨胀”,虽然这个数值每个人都不一样,但是好像收益率都要和通货膨胀去对比。
以下有几个观点,大家看看是否同意:
1、绝大部分的人的投资收益率,在经济繁荣增长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持续,长期超过通货膨胀率的。
2、那些一辈子都存银行定期,收益率绝对跑不过通货膨胀的人。他们也可以过一生。没有因为通货膨胀过高而破产。
3、为了取得超过通货膨胀的收益,我们需要承担一定风险。
4、承担了风险,就有可能损失本金。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
结语:
一直以来,大家都在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这句话真的有道理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金钱的渴望已经不在满足于存款、基金等常规理财方式。应运而生的各类花样繁多的理财方式也如雨后春笋般轮番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然而,理财产品并真的都赚钱吗?理财陷阱也不少,各种平台跑路的、投资者血本无归的新闻屡见不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