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国民经济数据出炉:面对严峻的需求不足,下半年中国如何接招?
观察者网:在海外需求方面,我们有没有遇到同样的问题?
滕泰:现在还没出现。从2020年6月份以来,海外需求一直是支撑中国需求扩张的一个重要因素,出口一直在高速增长。
欧洲、美国,这些国家稳增长的路径跟中国不一样,中国重生产、重投资、轻消费;欧美是重消费,轻投资,生产是由企业决定的。他们2020年以来稳增长的方式是货币政策的量化宽松,财政政策大规模发钱。
欧美从2020年6月份开始,消费变成正增长,可生产又跟不上,他们就只能大规模进口中国商品。
欧美重消费、轻生产,它的副作用是拉升通胀。为了控制已经创40年新高的通胀,从今年3月份开始,欧美都在回收流动性,大幅度加息,经济衰退风险已经越来越近了。一旦下半年或者明年欧美陷入经济衰退,中国出口表现难免要下降。这对我们而言也是一个不小的压力。
观察者网:通过一些报道也能看到,现在欧美的库存积压问题开始隐约显现了。
滕泰:这个值得高度重视,因为一旦欧美需求回落,肯定会影响到中国出口。
很多人把中国的出口增速跟人民币汇率挂钩,认为汇率一升值,出口增速就掉下来了。但是如果我们把过去20年中国出口增速的波动,和汇率做一个相关性分析的话,两者是没有明显相关性的。人民币汇率从8.3升到6.3的时候,我们的出口其实一直都是高速增长。也就是说,中国出口表现,跟汇率的相关性不大,反倒是跟欧美需求的正相关性极其明显。
欧美经济复苏,中国出口就大涨;欧美陷入衰退,中国出口就要遭遇下行压力。2008年的次贷危机、2010年的欧债危机,都影响了中国出口表现。如果今年下半年或者明年欧美陷入经济衰退,中国出口面临的压力可能超乎想象。
观察者网:说到出口贸易,中美关系也是大家关注的一个话题。美国发起对华贸易战,佩洛西近期又公然违背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窜访台湾地区。多年来美国的一意孤行让中美关系走向紧张,在经济方面,这提醒我们今后更应该要警惕哪些问题?
滕泰:美国最近要推进通过芯片法案,一定会对中国的相关供应链造成冲击。佩洛西窜访台湾地区也会造成负面反应,并对企业家的信心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产生负面影响——这对双方都不利,但是对中国经济的不利影响会更大一些。
长期以来,中国的出口表现拉动了国内生产。中美紧张关系影响的不仅仅是出口预期,还有企业家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预期:如果大环境不稳定、不确定性在增加,那么企业就会趋于保守,信心收缩。目前来看,除了台海局势,我们还要关注拜登政府所谓的联盟策略带来的挑战。
现在北约在美国授意下邀请日、韩参加,让北约向亚太地区延伸,变成一个全球性的军事组织;美、日、澳在打造所谓“军事同盟”;佩洛西跑到亚洲来,要和日、韩、新加坡、马来西亚构建所谓的“共同利益和价值观”;同时,美国也在加强跟东盟和印度的经济联系……美国在试图打造的这种同盟策略,会给我们的外交、经贸带来巨大挑战。中国面对的外部挑战不是在一个棋眼,而是整个亚太板块,以及全局性的外部环境变化。
观察者网:需求不足和预期转弱,它既有经济因素的直接作用,也受国家外交、地缘政治等多方面环境影响。面对内外挑战,您觉得今后要关注哪些方面?
滕泰:以前我们讲预期转弱,它是内部的,是社会平均利润率下滑造成的。现在不仅仅是这个问题了:台海危机、美国联盟策略、欧美从高通胀转向经济衰退带来的不确定性……经济的、非经济的条件综合到了一起。
经济政策需要深度转型,最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是提振消费。
今年一季度最终消费支出拉动GDP增长为3.3个百分点,贡献率为69.4%,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到2/3了。如果后面的稳增长工作全是从投资的角度下手,这很可能是不合适的。“该修的路、该修的桥”都修完了,有效投资的空间就慢慢变少了。要想把经济搞好,今后一定要重视消费,下定决心:不要总盯着投资和生产,而是要重视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降低利率,以提振消费。

去年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