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国民经济数据出炉:面对严峻的需求不足,下半年中国如何接招?
从经济学上来讲,未来要想增加居民收入,就要增加劳动者、管理者和技术者的收入,减少金融和土地部门的超额要素报酬。单从经济学的理论上来看,每个要素都有它的边际生产力。按照边际生产产出、边际生产力来分配,这才是合理的。我们应该对每种要素对生产率的贡献,以及它应该获取的回报区间,有更加客观的认识。
需要注意的是,引导要素报酬合理化,不等于盲目地行政干预——市场经济的要素价格是市场供求关系主导的,比如劳动者工资也是供需关系决定的。政府要做的是进一步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减少户籍制度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减少金融和土地的垄断。当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更完善了,初次分配更加公平了,那么居民收入自然就增加了。
初次分配强调要素市场化改革,那么在二次分配环节呢,我们就要关注如何去使用我们的税收促进合理的转移支付。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我们国家从高收入者和企业那里获得的税收用于基建,修路修桥搞投资。未来,我们的财政政策需要从投资性的财政政策,转向收入性的财政政策。前20年我们修路修桥,现在我们的桥、路已经饱和了,那么我们就要将钱用合适的形式发放给中低收入的老百姓。工资是劳动力市场决定的,但是税收收入如何使用,这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拿稳就业来说,美国的稳就业方式是给中小企业发钱,中国的选择是给企业退税,但退税本身自带一个内在问题:“缴的多、退的多”。在实际操作层面上,这可能导致一个问题:假设你的店铺因为疫情冲击,被迫关门歇业,那么这一段时间你的收入是0,那么你退的税就是0——现实中,相比于小微企业,大中型企业反倒可以从退税政策中获得不少利益,结果原本用来稳市场主体、稳就业的宝贵财政资金就变成了对大中企业的变相纳税奖励。
我们要保市场主体,今后一定要关注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重视普通劳动者。这可能还要涉及一个观念的转变:我们不能认为给老百姓发钱稳消费就是“打水漂”。对于增加居民收入、提振消费,支持服务业尤其是实实在在地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我们应当给予更多关注。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