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印发了《“十四五”时期北京市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发展规划》的通知。其中提到,北京将力争2025年充电桩总规模达到70万个,换电站310座。事实上,城市不断扩容充电设施的背后,是随着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公众对于新能源产品接受程度逐年提升,但在基建端,充电桩“供需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私人桩利用率不高、居住地限制导致“安桩难”等难题依旧困扰着众多新能源车主。业内认为,私桩共享是在整体推动基建建设下,对充电市场的又一个补充,帮助新能源汽车摆脱补能难题。
补能完善促新能源车消费
充电网络一直站在新能源车“背后”,对市场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将充电桩列入“新基建”范围。今年商务部等17部门发文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中提到,支持充电设施建设。
国家层面大力推动充电桩建设的背后,是为进一步推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66.1万辆和260万辆,同比均增长1.2倍;行业整体产销完成情况超出预期。此外,公安部最新数据显示,截止今年6月,国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突破1000万辆,中国已然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不过,相比于保有量,充电基础设施却未能赶上。中国充电联盟公布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全国合计公共充电桩152.8万台,而随车配建充电桩(私人充电桩)的数量达到239万台。业内人士认为,虽然这两年充电桩在不断扩容,但依旧没能满足当下市场需求,让不少消费者在选择新能源汽车时依旧有所顾虑,进一步布局充电基础设施也成为拉动新能源汽车增量要素之一。
私桩利用成趋势
事实上,十四五”期间,我国部分省份提出了电动汽车充电桩建设的发展目标。其中,江西提出要实现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全覆盖;贵州和安徽对2023年的累计充电桩数量做出了规划。此外,湖南计划到2025年充电设施保有量超40万个,而上海的目标是到2025年底新建20万个充电桩,北京也将力争2025年充电桩总规模达到70万个,山东省则规划到2025年充电基础设施达15万台以上,个人充电基础设施达25万台以上。
不过,进一步扩充仍需时间,如何更好的利用当下的设施就成为关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充电桩保有量达到391.8万根,其中私桩239万根,占比超60%。公开数据显示,当前私人充电桩70%时间处于闲置状态。有充电桩车主表示,上班或平时外出后,私人充电桩将会长时间处于闲置状态。
一边是闲置的充电桩,一边则是家门口充电难。如今‘充电桩有限的居民区’、‘电容有限的旧建筑群’广泛存在,在这些环境中充电难成为摆在车主面前最大的障碍。一位新能源车主表示,小区内固定车位才能安装充电桩,但并不是所有车主都有固定车位,因此导致充电不方便的情况普遍存在。
此前,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曾发布关于对《关于加强居住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和管理的意见》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意见》紧扣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围绕居住区充电设施建设、配套电力服务、鼓励智能有序与共享充电、加强充电设施运营维护管理、建立健全实施保障机制等内容进行了明确,并进一步规范了充电设施建设报装流程、所需的手续。
为此,私桩共享模式走到了台前。据了解,私桩具备了过去只属于公桩的“一对多”开放性补能能力,能够充分发挥补能价值,同时私桩多为小区内充电桩,让车主真正在家门口解决充电问题。
让私桩也能挣钱
私桩共享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充电桩利用率问题的同时,也能给桩主带来一定利好。
所谓的“私桩共享”,是桩主可实现私桩在空闲时间向其他新能源车共享,收取合理的服务费用,提升补能便捷性、高效性、收益性,让补能从“支出”转变为“收入”。以北京地区新能源车主为例,北京地区民用电价约为0.78元/度电,如以1.2元/度电的共享电价来计算,私桩车主单日共享9小时(7kw充电桩,约48度电),单日可获得共享电费57.6元。同时,减去充电成本,单日可获得收益约为20.16元。按照每周共享5天,每周约可获得收益100元,一年累计收入约为5000元,这相当于可补贴新能源车主一年的充电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