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组建了安徽省、江苏省。在清朝统治时期,安徽省划分为8个府、5个直隶州,分别是:安庆府、徽州府、宁国府、池州府、太平府、庐州府、凤阳府、颖州府、六安州、泗洲、和州、滁州、广德州。其中,凤阳府下辖了宿州、泗州、灵璧县、凤阳县、凤台县、怀远县、定远县等地。滁州则下辖了2个县,分别是全椒县、来安县。1912年,清朝灭亡以后,我国进入了军阀混战的复杂局面。
军阀们相互进攻,对安徽省各地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尤其是二三十年代,破坏非常严重。一转眼到了建国初期,随着大规模战争的结束,我国进入了战后重建、恢复生产、发展建设的阶段。出于管理的需要,我国把安徽省划分为皖北行署区、皖南行署区。皖北行署区驻地在合肥市,皖南行署区驻地在芜湖市。行署区属于建国初期的临时性区划,行署区相当于省份,每个行署区下辖了几个专区。
在建国初期,除了皖北、皖南行署区之外,还出现了苏北、苏南、陕北、陕南等一系列的行署区。当时,滁县专区下辖了9个县,分别是:滁县、来安县、全椒县、天长县、定远县、凤阳县、嘉山县、江浦县、盱眙县。也许大家会问,江浦县明明隶属于江苏,为何会划入滁县专区呢?这是临时管理的需要,江浦县划入了滁州专区代管。
1952年,江浦县重新划入了江苏省管理。到了1955年,出于治理洪泽湖的需要,滁县专区的盱眙县,划入了江苏省管理。滁县专区调整为8个县,分别是:滁县、来安县、全椒县、天长县、定远县、凤阳县、嘉山县、肥东县。1956年,在安徽省新一轮的区划变迁中,滁县专区被撤销,下辖的各个县,全部划入了蚌埠专区管理。
五六十年代,我国的交通、通讯水平有限,管理的区县太多,存在很大的管理难度。1961年,滁县专区重新组建,仍然管理了原有的8个县。1965年,巢湖专区组建以后,肥东县划入了巢湖专区管理,滁县专区调整为7个县。60年代末期,全国所有的专区更名为地区以后,滁县专区更名为滁县地区,管辖范围基本上不变。
70年代末期,我国经济进入了持续高速发展阶段。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大好前景,我国各省下辖的各个地区,都出现了区划调整。1982年,滁县地区的滁县被撤销,设立了滁州县级市,继续隶属于滁县地区管理。随着滁县地区各地的持续发展,地区的区划格局,越来越无法适应时代需要。
1992年12月,滁县地区被撤销,设立了滁州地级市。滁州县级市被撤销,设立了琅琊区、南谯区。再加上天长县、来安县、金椒县、定远县、凤阳县、嘉山县,合计8个区县。90年代中期,天长县、嘉山县被撤销,设立了天长县级市、明光县级市。截至这个时候,滁州市8个区县的区划格局,彻底形成,分别是:琅琊区、南谯区、全椒县、来安县、定远县、凤阳县、天长市、明光市。
当然,出于经济发展的需要,进入21世纪以后,滁州市陆续设立了经开区、现代产业园区等几个新区。不过,这两个新区的情况特殊,属于功能区,一般不会计算在内。
关于我国各地区划调整的一系列故事,还有很多。作者在以后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