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色按钮,即可收听全文
工龄和缴费情况均相同的退休人员,为何养老金相差一两千元?怎么算的?
退休后,养老金成为大多数退休人员唯一的收入来源,养老金的多少直接关系到退休生活质量。众所周知,养老保险制度一直坚持“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激励原则,按理说,工龄越长,缴费越多,养老金也越高,不过,最近有退休人员发现,自己和其他退休人员工龄、缴费情况都相同的情况下,对比养老金却相差一两千元,养老金到底是怎么算的?下面,我们首先为大家介绍养老金的计算方法,再举例计算为何会出现工龄、缴费情况都相同的情况下,养老金却相差一两千元的情况。
第一,养老金如何计算?
从2014年10月份起,我国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了并轨,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计算方式实现了统一。养老金由个人账户养老金和基础养老金构成,工龄较长且被认定为视同缴费年限的退休人员还有一笔过渡性养老金,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 计发月数(50岁为195、55岁为170、60岁为139、65岁为101)。
基础养老金=所在地区养老金计发基数(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 2 缴费年限 1%。
过渡性养老金=养老金计发基数x社保平均缴费指数x账户前工龄(视同缴费年限)x过渡性养老金计发系数。
从养老金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养老金的计算结果和多种因素有关,不仅仅是退休人员的工龄和缴费情况,还有两个客观因素也影响着养老金的计算结果,一是退休年龄影响着计发月数,二是计发基数影响养老金的高低,我们分别来看。
第二,退休年龄影响计发月数,从而影响养老金的多少。
我国目前实施的退休年龄是男60岁,女干部和女灵活就业人员55岁,女工人50岁,符合条件的还可以申请提前退休,比如特殊工种从业人员。而不同年龄退休,养老金的计发月数不同,计发月数和养老金的多少呈反比,退休越早,计发月数越多,养老金越低;反之,退休越晚,计发月数越少,养老金越高。50岁退休计发月数为195,55岁为170,60岁为139,65岁为101……,每一个退休年龄都对应了一个固定的计发月数。
下面我们举例计算50岁退休和60岁退休,从养老金计算公式可以看出,计发月数主要是影响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算结果,对基础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没有影响。
假设李阿姨50岁退休,个人账户养老金为5万元,张叔叔60岁退休,个人账户养老金同样是5万元。那么,李阿姨的个人账户养老金=50000 195=256元;张叔叔的个人账户养老金=50000 139=359元。两人的养老金相差103元,虽然没有相差达到一两千元,但这是在假设其他情况均相同的条件下,如果计发基数、缴费指数、有无过渡性养老金等条件发生变化,两者的养老金将拉开更大的差距。实际当中,由于两人退休年龄相差10年,养老金势必会有不小的差距。
第三,养老金计发基数影响着养老金的计算结果。
从养老金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基础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都涉及到计发基数,计发基数越高,养老金越高。计发基数各地标准不同,通常经济越发达的地区,计发基数越高,且计发基数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每年都会有所变动。数据显示,目前多数地区的养老金计发基数集中在6000到7000元左右,少部分地区在6000元以下,比如黑龙江为5865元,少部分地区达到7000元以上,比如,上海达到11396元,北京达到11082元。最高和最低的差距近一倍,这直接导致缴费情况、工龄、退休年龄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在不同地区办理退休,养老金也会有高低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