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规划,Uber将在2020年进行飞行测试并推出空中出租车,并于2023年在洛杉矶等地投入商业运营。根据Uber测算,这项业务的初期收费大约在22.7元/公里,最终Uber希望将其降至1.7元/公里左右,为此,Uber还列出了包括政策、电池密度、飞行效率等在内11项可能面临的难题。
问题是,虽然已经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现实却无比残酷,这一商业化设想始终进展缓慢。2020年,随着疫情爆发,Uber的主营业务遭受冲击,面对外界的盈利压力,与共享电动车Jump、物流业务Uber Freight一样,Uber也放弃了这项烧钱的业务,并将其出售给了Joby Aviation。
飞行汽车落地2024年还是2035年?
即便面临重重障碍,仍有大批玩家不断前赴后继。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上半年,市场上已经有超过200家公司在开发大约420种不同型号的产品。这其中,除了上述提到的Kitty Hawk、Joby Aviation等初创公司之外,还有波音、空客等飞机制造商,以及丰田、大众等大批汽车厂商,甚至还有谷歌、Uber、腾讯这类科技巨头。
过去5年,这股飞行汽车的热潮已经席卷全球。对此,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张扬军表示,2016年,全球整个飞行汽车行业只有寥寥六七种产品。其中,Terrafugia、PAL-V等带头人功不可没,前者在这期间推出了全球首个可折叠飞行汽车,后者则推出了全球首款量产飞行汽车。
此外,资本也是一股重要的推动力量。2021年,飞行汽车领域出现了第一波上市潮,全球包括oby Aviation、Archer Aviation、Lilium Aviation、Vertical Aerospace、Eve在内的5家公司集中在美上市。同一年,国内市场共有8家公司拿到融资,其中,小鹏汇天更是创下亚洲最大单笔融资纪录。

不过,隐藏在这股热潮背后的深层驱动力在于空中交通所蕴含的想象力。根据摩根士丹利的预测,2030年全球飞行汽车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000亿美元,2040年,这一数据将进一步增至1.5万亿美元。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类似于2008年前后的电动汽车,现在也正处在飞行汽车爆发前夜。
作为国内最早入局的玩家之一,2017年,吉利延续惯用的手段,全资收购了Terrafugia。两年后,吉利再度联手戴姆勒共同出资5000万欧元,入股德国飞行汽车公司Volocopter。除了疯狂并购之外,2020年9月,吉利还联手工业无人机公司傲势科技共同组建了无人飞行器品牌沃飞长空。
“这是一个大的宏观战略的布局”,正如何小鹏所言,对于向来强调生态协同的电动车企来说,飞行汽车已是各家战略版图的关键一环,但由于对产品的理解存在差异,整个行业逐渐分化出两条技术路线。不同于聚焦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的吉利,何小鹏投资的小鹏汇天主打的则是低空飞行器。
按照业内的看法,前者更靠近现代民航飞机的形态,后者更类似于传统飞机+汽车的模式。对此,何小鹏表示,小鹏飞行汽车90%的情况下是驾驶,10%的情况下才是飞行。但由于涉及陆空两大领域的技术与融合,这一模式的整体难度较大,小鹏的解决方式是采取小步快跑的迭代方式。
2021年10月,小鹏汇天发布了第六代飞行汽车概念机型,根据官方透露,这款产品将于2024年实现量产。今年7月,小鹏汇天的第五代飞行汽车旅航者X2已经对外亮相,据悉,这款飞行器采用碳纤维结构,空机重量560公斤,可搭载2位乘客,续航可达35分钟,最高飞行高度为 1000 米。
对于飞行汽车的落地时间,业界却并没有这么乐观。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所有规则的制定仍处于初级阶段,业界甚至对于飞行汽车的管辖权还存在较大争议。按照清华大学教授曲小波对陆空协同的演化路径,现在仍旧处于空中交通的探索阶段,真正的全域低空飞行可能至少要到203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