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志峰 编辑/马媛媛)人口老龄化已经被公认为21世纪重大世界性社会问题之一。
据民政部预测,“十四五”期间,中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从轻度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相关机构和产业也都在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投入康养产业蓝海。
特别是房地产开发行业正处于历史的低谷,几乎所有活着的房企都在谋求多元化产业协同发展,康养就是其中之一。
亿翰股份康养产业事业部总经理张小兵在日前的“2022中国产业资源战略峰会”上总结称,中国养老产业发展已经从快速布局抢占点位的时代,逐渐向精细化运营时代发展。
而在这一阶段,房企等民营资本的参与是关键一环。
“我们在重资产的比拼上必然无法与动辄数十亿元的险资相抗衡,因此只能比拼服务,利用自身在房地产相关领域积累的优势,在精细化、标准化的服务中占据先机。”绿城康养集团副总经理杨满珠向观察者网表示。
97%老人选择居家或社区养老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多数老年人选择的是居家和社区养老两种模式,并形成了“9073”的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
而居家养老往往又依托于社区养老。近年来,国家不断推动养老服务发展的重心向居家社区倾斜。
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永新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要指导推动各地在区县层面建设连锁化运营、标准化管理的示范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乡镇(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
截至2022年第一季度,全国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32万个,床位308万张,分别占到全国养老服务机构设施数和床位数的88.9%、38%。
目前,康养产业发展已经形成“国家队”+“险资队”+“其他队”三足鼎立的市场格局。
国家队是产业发展稳定器,代表政策和市场发展趋势。
险资则凭借庞大的资金规模以及自身与养老保障体系的天然契合,纷纷将养老服务并入保险主业之一,早早占据市场先机。
而“其他队”往往最能代表市场力量。
其中,作为“家”或者“社区”的建设者,房企自然成了康养体系建设的重要参与者。
“拼服务”也是一种选择
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康养领域的市场还在扩大,竞争也同样激烈,各个企业的布局方式差异化较为明显。
有行业人士告诉观察者网,房企最早接触康养,几乎都是作为地产主业的延伸,从完善自己产品和服务体系开始的,以增加自己的房子的竞争力。因此,楼市行情越差,房企对于康养产业的投入反而越大。
如今,房企更是由于流动性危机不断加深,不得不暂时“放弃”主业,将主要目光投向物管、康养、商管等轻资产运营领域,以期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发展新赛道。
如绿城、万科、复星等几家布局康养较早的房企,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且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
“就目前而言,泰康、太平洋、平安等头部险资的目标客群是金字塔顶端的群体;国家队的服务内容更多是具有普惠型养老性质,主要针对占据多数的大众群体;而位于金字塔腰部的人群,才是包括房企在内的其他社会资本目标客户。”杨满珠介绍称。
从投资方式上来看,各家企业也有不同看法。
在绿城看来,在重资产的康养机构建设方面,很少有民营资本能够与动辄出资几十亿元的险资相抗衡。
因此只能比“拼服务”,利用自身在房地产相关领域积累的优势,在精细化、标准化的服务中占据先机。
“我们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成为全国第一的轻资产康养服务运营商。”杨满珠表示,绿城也不排除去拓展部分好的公建民营项目,或者是租赁一部分好的物业来做,通常经营权限在15年至20年。
杨满珠透露,绿城康养发展到现在已有10年时间,开业项目有10家、6000多个床位。
康养体系多元化
相较于绿城,复星的优势更偏向于对于康养“生态圈”打造,利用自身地产及医疗、保险、文旅等优势为康养产业赋能。
复星康养总裁助理梁杰向观察者网举例称,如与复星医药共同建立合资公司,合力打造康复护理项目,有了专业的医疗体系,才能打造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的生态闭环。复星康养利用核心能力及优势,去撬动整个复星的资源、政府的资源、资本市场的资源、以及全球优质合作伙伴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