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烦恼也多。“我妈前几年会因为家庭的波折、琐事而烦心,我一直希望她能转移注意力。”于是严小北开始鼓励妈妈再就业。“她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当初没有考师范。”严小北深知妈妈内心的理想,鼓励严敏将求职方向转向教育行业。“我知道她可以,她特别会带小孩。”
事实也确实如此。凭借退休前在教育机构兼职的经验,以及耐心负责的性格和充满亲和力的形象,严敏的面试过程非常顺利,最终入职一家午托班当老师。“我当时还有别家午托班的offer,一个离家要走10分钟的路,一个走5分钟,我选了近的。”严敏说。
严敏是午托班里年纪最大的老师,其他同事大部分是20岁出头刚毕业的小年轻。但严敏反而因为工作能力突出,工作量比其他年轻人更多。“暑假的时候,其他年轻老师都放假休息了,就我一个老师要带21个孩子,每天工作从早上8点到晚上7点半。”
“孩子们都挺喜欢我、尊敬我,我也喜欢他们。现在这份工作,更像是我真正的事业。”严敏笑着说。虽然收入并不高,但严敏对于眼下的工作状态十分满意。
记者在与许多60后再就业老人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与过去人们印象中“只是找事情打发时间”不同,他们对待工作,甚至比一些年轻人更拼。
在与女儿度过了8天时光后,9月19日清晨,陈玲偷偷将女儿塞给自己的面包礼品卡留在了出租屋桌上,离开北京,独自坐上高铁回到老家。在此之前,她与女儿已经一年未见,而这也是陈玲再就业的一年多来,第一次向领导请长假。
“现在的工作一个月有两天可以休息,但我基本都不休。”陈玲说,“当时我和领导请假,领导就说‘陈姐你一直工作也没休息,赶快去北京看孩子吧’。”
“感觉比之前上班的时候压力还大。”陈玲曾是一名国企员工,勤勤恳恳工作了31年,于2019年正式退休,去年入职了一家线下电器商城做销售。由于之前从未接触过销售工作,又特别想做好,一开始内心十分忐忑。“我总觉得如果没卖出去,都不好意思拿底薪,感觉自己对这份工作没尽到责任。”
没有系统培训,就上网自学;没有人指导,就主动观察别人。陈玲告诉记者,由于一开始担心自己讲解不好,她就将在网络上收集到的产品信息整理成文档,打印成小册子,有客户上门时,就把小册子分发给客户进行讲解。最终,经过半个月努力,陈玲卖出了第一份产品。
“现在我的工作环境不错,和同事们聊得来,老板也很好,又有成就感。”陈玲说,对于这份工作,自己心怀感恩。
但由于疫情这几年给线下销售带来了冲击,偶尔她也会萌生出其他想法。“我几次想‘另谋出路’,但老板对我很好,总觉得难为情、亏欠。而且现在市面上的岗位大部分只招48岁以下的,再找工作恐怕也不简单,希望国家能给我们中老年人更多一些机会!”
“我们这代人,必须有终身自立的想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大部分年轻一代的眼中,对于父母再就业的态度,多是支持与心疼交织。
对于陈玲这次再就业,女儿非常支持,希望妈妈可以借此实现从工作到退休的平稳过渡。“妈妈从来都是工作非常认真的人,之前在自己的岗位也做得很出色,是我从小到大的榜样。她退休后突然闲下来,一时没了价值感来源,很不习惯。现在她重新找到平衡,又多了一些新体验,我很为她高兴。”但同时女儿也很心疼妈妈:“我内心是不希望她太辛苦的。”
面对因为现实因素而不得不就业的父母,孩子们也深知他们背后的不易。“爸爸虽然没有直说,但我知道,他再找工作,是为了减轻我买房的经济负担。”一位和父母一起在上海打拼的年轻人告诉记者。何智勇的儿子则总是鼓励父母:“我跟爸妈说了,不要听闲话,咱们劳动赚钱,不丢人。”
而在这些退休再就业的中老年人群看来,重返职场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经济价值,更在于其劳动自立的含义。
“我们这代人,尤其是只有一个孩子的,必须有终身自立的想法。如果把养老压力都给孩子的话,那么孩子的工作、生活怎么办?所以就算钱不多,也是自立。”严敏说。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均为化名)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2年第18期)
![](http://imgq8.q578.com/ef/0929/7b38db979cc7de3e.jpg)
2022年第19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