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藏科技为例,他们目前可以为政府、园区、企业用户等提供绿色平台建设服务,例如联合华为建设广石化园区“5G+大数据VOCs监测、预警及溯源平台”,为园区VOCs管控和精准治 理提供决策支持。但公司的常规工作之一,便是为企业提供碳资产研究报告。
而据AI财经社了解,碳资产ESG报告业内的普遍收费行情根据公司规模和复杂程度,为数万到数十万元之间不等。“大家现在普遍的首要目的是,了解自身的碳资产情况。”童甫说。
三藏科技主要会从5个维度来评估企业的绿色程度:环境风险管理、污染物排放、碳资源使用、转型潜力、外部监管与舆情。在每个维度下,设十个或几十个定量指标。再通过运筹学的层次分析模型,最后整合成企业的碳资产报告。
而购买报告的,除了企业方,还有不少评估企业ESG潜力与风险的金融机构。
不过童甫坦言:准确计算碳资产,是行业内的普遍难点。但随着全国统一碳市场的建立,碳排放核算标准的清晰正渐趋临近。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生态环境部公布了《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
国家统计局能源统计司司长胡汉舟指出:《实施方案》的出台对于夯实碳排放统计数据基础、提高碳排放数据质量、落实党中央关于“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的要求意义重大。
有学者也直接指出,碳排放权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未来的发展权,意味着真金白银,甚至会影响到企业的转型以及区域布局。
碳交易中的商机
中国的碳交易从无到有,已走过十个年头。
2011年10月,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及深圳七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彼时,各试点之间配额不能流通,碳价也高低不一,总体流动性较差。2020年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下发,初期仅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就已覆盖约45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成为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在世界范围内看,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基本都遵循限额与交易(Cap and Trade)规则,即在履约期初始,由政府设定一个地区的排放总量,随后根据控排企业的实际排放情况加以分配,最终分配给企业的就是碳交易中的“通货”——配额。对实体企业而言,碳配额也便成为了一种特殊的资产,即“碳资产”。
碳排放权的交易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此前,碳排放市场绝大部分的额度都是免费额度,少量的配额才是竞价。“我们现在还处在打基础的阶段,中国特色的核算体系规则和评估方法,还处于完善当中。”贝恩公司合伙人、中国区可持续发展业务主席、大中华区能源转型业务主席邹娟介绍。
根据《温室气体核算体系》,温室气体的排放分为三个范围:范围一,是直接温室气体排放,包括由核算企业直接控制或拥有的排放源所产生的排放;范围二,指外购电力等产生的间接温室气体排放。
范围三,其他间接排放,包括上游原料生产造成的排放、售出产品和服务过程的排放等。
比照此体系,不同行业的碳资产关注点也有所不同。据邹娟介绍:钢铁水泥、煤化工等行业大多关注范围一,即自身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改进。科技行业,主要考虑的是高耗能的数据中心。而对消费品等轻工业来说,更多要去赋能生产链条的上下游,对供应商做一定程度的要求,同时教育和影响下游消费者。
不同类型的企业,在减碳方面的需求程度深浅不一。而全国碳交易市场的设立,用市场金融手段调节各企业不同阶段的减碳需求,也从中孕育出了新的商业机会。
“第一,ESG的服务,从咨询服务、技术服务,到第三方的管理本身就会趋向繁荣。第二,利好绿色技术、节能环保的技术。第三,利好新能源,以及跟新能源相关的产业链板块,整车、光伏风力发电、逆变器、储能、上游关键零部件等产业。第四,绿电的资产、电力服务,包括用电监控,电力资产和绿色资产的管理和服务,这些都是实实在在能看得到的商业机会。”邹娟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