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外人看来,范红卫是找了个家境学历都不如自己的走街串巷的商贩,这哪有什么未来啊。
范红卫不顾外人眼光,两人在双方父母的祝福下结为了夫妻。
婚后,范红卫看着丈夫每日忙碌蚕丝生意,逐渐也起了和丈夫一起干的心思。
但她并不是盲目地去做,她一直在关注市场上的动向,一定要找到合适的时机才能下手。
举债买下倒闭厂房,开始创业
时间来到了1994年,范红卫从同行口中得知,周边一个镇子的纺织厂因为经营不善即将倒闭,现在正四处找接手厂房的人。
行业里的人都抱着观望的态度,也有人跃跃欲试,但有人说说这厂子要是接手过来做不活,那就是赔的底裤都不剩。
毕竟前车之鉴在前面,大家一时之间都不敢接受这厂房。
范红卫当晚就将此事告知了丈夫陈建华,她觉得丈夫做了这么久蚕丝生意,对各个渠道都摸得门清。
自己又观察了好久的市场,只要夫妻俩接手这个纺织厂齐心协力一定能够经营好的。
陈建华听着妻子分析利弊,看到妻子的眼中流露出对于未来的展望,心中同样澎湃不已。
他决定买下这所厂房和妻子豪赌一把,大不了赌输了就从头再来,反正他也是从一无所有到的今天。
可是,要想买下这个纺织厂需要三百多万的资金,范红卫工作多年也才攒到了一小笔钱,这点钱显然是不够的。
还好陈建行多年来从事蚕丝生意,日夜奔波攒下了两百多万,但即使全部投进去也不够。
范红卫不甘创业之旅就此中断,他和丈夫分别找家人借钱,再加上银行的贷款才凑够了三百多万。
这三百万是两人的全部身家,甚至还背了外债,范红卫更是辞掉了稳定的会计工作,要是这厂子办不好,那真是倾家荡产。
外人都想看看这夫妻俩是否能让厂子起死回生,究竟是化腐朽为神奇呢,还是一腔心血化作泡影,付诸东流。
夫妻俩接手工厂后,将厂子更名为吴江化纤制造厂,正当他们准备大干一番的时候,就面临了创业的第一个难题。
厂子里的工人都走了,原来之前这家厂子因为经营不善常年拖欠工资,工人们辛苦干活却拿不到钱,自然不愿再继续干下去了。
范红卫得知此事后,将还未离开的员工召集到一起,保证每个月15号一定会发工资。
她甚至先拿出一部分钱给这些工人做生活费,工人被真诚的老板娘打动了他们留了下来,很多离开的工人听到这件事后都回来了。
毕竟都在这厂里做惯了,只要能准时发工资,他们也不愿意频繁换地方。
范红卫和丈夫一起经营其工厂,她为了调动工人们的积极性,设计了完善的奖励机制。
只要认真工作得到了优秀员工,那每个月都能获得额外的奖金,表现优秀的还能晋升成为领班。
这个厂里不会有那种关系户的存在,每个人都凭本事吃饭,在这种机制下每个工人都铆足了劲干,工厂里的效益越来越好。
但范红卫并没停下探索的步伐,她日常负责关系工厂,陈建华则在外面对方考察。
很快陈建华就在外地工厂发现了一种机器,这个机器一天能生产几百米布,最重要的是操作便捷,一个熟练的操作工就能同时兼顾十台机器。
陈建华跟妻子商议买进这些先进的机器,但这些机器的金额也是十分昂贵的。
按说他们的工厂刚稳定下来,是不该再冒如此大的风险的,但就像当初丈夫赞同自己买下工厂一样,范红卫选择相信丈夫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