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谋划首都未来可持续发展新蓝图,北京市编制实施了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¹,提出建立“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城市空间结构,加快构建北京城市发展新格局。2014年以来,“一核”“一主”“一副”“多点”“一区”5个区域²围绕功能定位,落实首都发展、减量集约、创新驱动和改善民生等要求,坚持疏解与提升统筹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核心区政务环境优化,经济发展质量提升
全市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对《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批复精神,编制实施《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三年行动计划(2020年—2022年)》,紧抓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核心区中央政务环境持续改善,人口密度下降,经济发展质量提升。
中央政务环境改善。核心区致力于形成政务活动运行高效、环境优美和谐、配套优质完善、形象庄重典雅的中央政务环境。推动以中南海—长安街沿线为重点的环境整治提升,完成北大红楼周边、王府井片区、爱民街片区以及天桥片区等环境综合治理,打造一批“有里有面”的精品街巷。高品质建设小微绿地、口袋公园,实现了边角地、畸零地、闲置地的播绿、植绿,让绿荫走近百姓生活。2021年核心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约8个百分点。
人口密度降低。2021年核心区常住人口为181.2万人,其中东城区70.8万人,西城区110.4万人,分别比2014年减少20.4万人和20.8万人。核心区常住人口密度由2014年的2.41万人/平方公里下降到2021年的1.96万人/平方公里。
经济发展质量提升。2021年核心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601.2亿元,占全市经济的比重为21.4%;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为8233.8亿元,占区域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14年的94.3%上升到2021年的95.7%。现代服务业中的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增加值合计占区域地区生产总值的58.5%,较2014年上升9.4个百分点。核心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劳动生产率稳居全市前列。
二、中心城区聚焦发展定位,首都功能进一步增强
中心城区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集中承载地区,着力推进重点产业发展,在优化提升首都功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化主导地位巩固。中心城区依托区域文化资源优势,加快科技、互联网等数字经济赋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等领域特色突出。2021年中心城区拥有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4850家,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数的84.8%;实现收入1.6万亿元,占全市收入的90.5%,较新冠肺炎疫情前2019年提升0.1个百分点,其中新闻信息服务和内容创作生产领域收入占全市同领域收入的比重分别提升0.7个和1.7个百分点。
国际交往功能突出。中心城区聚焦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国际化资源优势突出,区域国际组织总部和代表机构数量占全市比重超过9成,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占全市比重超过8成。进一步强化国际交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国家会议中心二期、第四使馆区等项目工程。圆满完成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关村论坛、金融街论坛服务保障任务。吸引国际高端要素,提升首都国际化能级,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2021年区域实际利用外资额占全市的比重达到80%以上,较2014年提高约4个百分点。
科技引领作用增强。中心城区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主要区域和中关村科学城所在地,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从研发投入看,中心城区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由2014年的746.9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667.8亿元,年均增长12.2%,占全市比重由58.9%提升至63.4%。从研发产出看,2021年区域发明专利拥有量35.8万件,是2014年的3.8倍,占全市比重为88.5%。数字经济集聚发展,2021年中心城区数字经济增加值为1.3万亿元,占全市比重达到83%。
三、副中心和平原新城有序承接功能疏解,发展步伐加快
副中心和平原新城积极对接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发挥对疏解非首都功能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优质产业项目落地实施,加快补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短板,区域综合承载能力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