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承载能力增强。2021年副中心和平原新城常住人口合计为874.7万人,较2014年增加188万人,占全市比重由2014年的31.6%提升至40%。其中,副中心常住人口为184.3万人,较2014年增加47.8万人;平原新城常住人口为690.4万人,较2014年增加140.2万人。
建设投资规模扩大。2014年以来,副中心行政办公区、运河商务区、环球主题公园、大兴国际机场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副中心和平原新城固定资产投资合计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2014年的42.2%提升至2021年45.6%。在综合交通枢纽主体结构施工、东六环加宽(入地)改造工程等重点项目带动下,副中心连续两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千亿元以上。
产业承接稳步推进。2021年,副中心和平原新城地区生产总值合计占全市经济的比重为23.6%,较2014年提高1.9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14年的59.9%提升至2021年的68.8%,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14年的13.8%提升至2021年的15.2%。副中心聚焦“3+1”主导功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主导行业³增加值合计为364.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0.2%,比2014年提高9.5个百分点。
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区域延伸。随着产业、人口的转移承载,区域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医疗教育配套设施逐步完善。近年来,北京同仁医院亦庄院区、北京友谊医院通州院区、北京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陆续建成使用。北京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等高校新校区如期投用,人大附中通州校区、北京小学大兴分校亦庄学校建成招生,2021年两个区域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在校学生数约70万人,比2014年增加17万人以上。
四、生态涵养区生态屏障功能增强,绿色发展取得成效
生态涵养区以提升生态涵养功能为核心,强化环境改善与生态修复,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加快构建绿色经济结构。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涵养区空气质量一直保持5个区域⁴中最优水平。2021年区域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为31.3微克/立方米,较全市平均水平(33微克/立方米)低1.7微克/立方米。通过实施百万亩造林绿化、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等工程,各区森林覆盖率均在48%以上,怀柔区、密云区、平谷区森林覆盖率位居全市前列。
绿色产业稳步发展。生态涵养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有所提升,各区结合自身优势,积极打造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消费模式新样板。门头沟依托精品民宿“门头沟小院”,举办“喊你来串门”小院艺术节,通过小院音乐会、山间茶会、手工艺传习坊等活动丰富“民宿+”内容;密云区通过“鱼王文化节”“密云·波尔多葡萄酒节”“农民丰收节”“冰雪嘉年华”等系列活动,促进产业实现快速发展。2021年生态涵养区休闲农业园和乡村旅游收入分别为8.5亿元和11.5亿元,占全市比重为46%和81.5%。区域设施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升,2021年每公顷设施农业播种面积产值超过30万元,比2014年增加6万元以上。
2014年以来,北京坚持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积极推动区域统筹发展,构建与首都功能相适应、相一致、相协调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不断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为实现首都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注释:
[1]《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2]“一核”指首都功能核心区,文中简称核心区,统计范围包括东城区和西城区;“一主”指中心城区,统计范围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和海淀区;“一副”指北京城市副中心,文中简称副中心,统计范围为通州区;“多点”指平原新城,统计范围包括房山区、顺义区、昌平区、大兴区和亦庄开发区;“一区”指生态涵养区,统计范围包括门头沟区、怀柔区、平谷区、密云区和延庆区。
[3]根据《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3+1”主导功能定位,主导行业统计范围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共6个国民经济行业门类。
[4]指核心区、中心城区、副中心、平原新城、生态涵养区5个区域。
来源:北京统计
爱上北京的100个理由 留学生拜师非遗传承人,制作毛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