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机器人作为智能煤矿重要组成部分,是煤矿减人、提效、增安重要支撑。近几年国家各部委陆续发布了关于促进煤矿智能化发展、煤矿机器人发展相关指导意见和相关政策,加速了产业发展步伐。
以当前煤矿井下最普遍应用的防爆轨道巡检机器人为例,它们有的在冬季零下40度超低温环境下能够连续运行,有的重量只有6公斤,却搭载双目相机、云台摄像仪、多种传感器,可实时采集图像声音、红外热像、气体浓度等参数,能够可靠、高效完成巡检任务,准确判断分析巡检现场设备和环境。同时,便于机器人的管理和维护的机器人云平台也在不断发展。
不过,陆文涛表示:“虽然经历了很多年,中国煤矿机器人到目前刚刚完成0到1的步骤,从1到N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他表示,当前煤矿井下有些巷道、作业面环境非常复杂,任务也非常复杂,通常需要多个或者多种机器人协同作业,随着机器人数量的增加,机器人信息有效处理及决策控制会成为问题。组织多个机器人完成复杂任务,实现复杂地形环境中多任务协同控制、多机器人协同控制与高效作业,是今后煤矿机器人研究一个新的课题。
对此,他建议“多管齐下”,例如探索多机器人协同作业技术,推动机器人智能化以及结构上小型化、模块化,让通信技术更加可靠,探索驱动系统高适应性技术,开发安全充电及新能源电池应用,推进防爆材料轻量化。
从事机器人研究近20年,ABB机器人通用工业业务中国负责人邓奇感触颇深的是,到现在为止,机器人走向应用“一点都不容易”——前期它需要技术人员和客户做充分现场交流,了解工艺、逻辑,采集所有信息后进行编程,在调试过程中考虑运动轨迹、位置、力补偿、扭矩等等等,所花费的时间往往相当长。
有没有可能让这个过程变得更简单一点?答案是肯定的。
但邓奇表示,这要先解决两个障碍:让机器人变得更加智能一点,能够帮助工程师节约现场调试编程时间;弥补闭环持续改进能力,让机器人在实际运行中有能力优化程序,在一个系统交付后给厂家或工作人员提出产线优化建议。从而让机器人变得“简单易用”。
“计算机行业从1940年到现在为止,一路走来都在向用户简单易用方向迈进。机器人也一样,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整个机器人应用变得越来越简单,但仍有很多路要走。”他说,这背后需要高科技的推动。